关于金钱教育,家长首先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给钱会“带坏”孩子,既不让孩子接触钱,也不开口谈钱。但其实,钱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带坏孩子的,是错误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如果家长闭口不谈,孩子就只能从外界了解金钱,更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 误区二:孩子还小,不需要懂钱。有的家长觉得,等孩子上大学再教孩子怎样花钱也不迟。但其实,金钱观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随着孩子年龄和见识的增长逐渐完善。像孩子上大学后生活费如何分配、是否要存钱,这些都应该早有计划,而不是事到眼前现学。当孩子开始问关于钱的问题,你就可以进行金钱教育了。
3. 误区三:让孩子做家务,来换取零花钱。这是很多家长都常犯的错误,认为这样能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和责任感。但是这个举动本身,就混淆了“责任”这个概念:孩子做家务的原因应该与父母一样,是主动家庭承担责任,而不是为了拿零花钱。
4. 当孩子问你有关钱的话题,大多出于两个动机:好奇和不安全感。你要根据不同动机,采取不同的回答方式。比如孩子听说某个同学家很有钱,出于好奇问“我们是有钱人吗”,你不妨简单说下家庭情况,并让孩子知道“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区别。
5. 当孩子出于不安全感发问,比如听到家人因为钱而争执,而问“我们是有钱人吗”。这时你就不需要再讲道理,而要安慰他,钱不会影响到家人对他的关爱。
6. 帮助孩子理解金钱后,具体怎样教孩子正确地用钱呢?方法一:把孩子的零花钱一式三份。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三个存储罐,把零花钱分为三份,依次用来消费、捐献和储蓄,这样能让孩子理解,金钱有不同的用处。
7. 方法二:教孩子认清“需要”和“想要”。在出门买东西前,你可以让孩子列出想买的物品,然后问他“它是不是你生存的必需品”“家里其他人是否也认为它是你必需的。根据答案,把物品分为“需要”和“想要”两类,并教孩子优先买“需要”的物品。如果孩子非常想买某个“想要”的物品,你可以鼓励他说出买的理由,并且让他在其他物品上削减预算。
8. 方法三:教孩子挑选性价比高的商品。给你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在和孩子逛超市前,和孩子一起写下要买的物品和总预算。引导孩子在预算范围内挑选最合适的商品,练习把有限的金钱发挥最大价值、带来更多满足感。
9. 方法四:带孩子接触公益活动。如果孩子有不玩的玩具、穿不下的衣服,你可以告诉他,除了扔掉,还能捐给需要的人,让物品继续发挥价值,并且你要给他示范怎么捐。此外,平时你还可以带孩子参与义工活动,让他了解如何用劳动帮助他人。
10. 当孩子因为想要某件东西,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时,该怎么办?很多家长会吼孩子,或讲大道理,但其实孩子很难听进去。最好的方法是尽快带孩子回家,或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任由孩子哭,不要对话,也不要离开他,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等他哭累了,你先表示一下关心,然后说清为什么拒绝他的要求,让他知道哭闹是无效的。
11. 从小教孩子花钱,不仅能培养他正确的金钱观,还能锻炼独立思考、统筹全局的能力。比如,孩子上初中后,你可以让他主动策划一次家庭旅行。让他学会听取各方意见、制定预算、安排行程、控制性价比。作为家长,你一定要有耐心,孩子不懂的要给他解释,而且大方接受他的合理意见。
摘自《反溺爱》。
作者:罗恩·利伯
译者:林丽雪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