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前一段时间刚和哥几个聊过这个话题,结论是:开会能解决问题,如果方法对了,也能有个不错的效率。但是如果不讲方法,随心所欲的开会,别说解决问题,基本上这种开会就已经成为问题了。
具体有几个方法,正好可以按照一个会议的时间线梳理一下:
参考方法一:开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
开会能不能解决问题,得先明确开会要解决什么问题。好像是不说自明的道理,但是很多公司都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我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会议通知发下去,收到通知的人经常会互相问:“那个会是要干嘛啊?”,反正这种对话在我看来,一点都不稀奇。
就像经常开的月会、季度会这种周期性的汇报会,很多时候真的是为了汇报而汇报,自己对着PPT把故事讲完了就算结束了,老板都不一定能给什么反馈,更别说其他平行部门的同事了,基本上别人汇报的时候自己就进入“养生”状态。赶上进度慢的,别人汇报的时候还在改自己的PPT呢,等快到自己的时候,正好写完,趁热讲完故事,万事大吉。
所以在考虑是否召开一个会议的时候,别人不说,会议的发起者要想明白到底这个会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解决和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目标和标准,越具体约好。
我经历过一家公司,就是因为这种汇报会内容太散、节奏太乱,每次我汇报的时候都在PPT的第一页列出来这次汇报我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快速把精力聚焦到问题上,是需要做什么决策了,还是需要哪个部门协同了,还是要通知启动什么项目了,简明扼要的说清楚。
参考方法二:明确目的后,考虑一下议程和人员怎么安排合适。这里的合适,就是怎么样能保证既定目的更好的实现。
很多公司时不时会开大会,所谓大会就是把好多人同时召集起来,把好多议题也都放到一起,然后开去吧,一天也是它,开个好几天的我也熬过。开会真心不是把所有人放到一个屋子里说事儿就完了。议题之间有没有相关性,哪些议题只是流程性的东西,可以快速通过;哪些议题需要会上充分讨论;哪些议题甚至需要会前先行通气儿;哪些议题需要当时做决策……等等等等,把这些想清楚,才能知道有限的时间里,这些议题怎么安排合适。能放在一起的就放,没什么效果或者一眼看下去就没什么关系,就别生放在一起添乱了。
等把议题定下来,再来看看哪些人参加更合适,一定以最相关最能起作用的人为主。这些人是要全程参与啊,还是在某一个议题的时候参会就可以啊,按照议题和目标,在脑子里过一遍。
我经历过很多次,会前收到了详细的议程通知,设计精美、议程丰富、团队壮大,结果还没开到一半,议程的时间偏差都跑姥姥家去了,后面议程的老大又不得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就只能另行安排会议,可以在老板原本的设想里,这个没能开成的议题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方法三:开会的时候,有一位合适的主持人,能够对会议现场进行有效的审视和把控。
有的公司开会,尤其是大会,会议主持人会安排行政或者人事的人,更多是一个服务角色,起到个串场的作用。其实,最好的主持人就是议题的负责人,他对议题中的方方面面非常了解,对要达成的目标也清楚,所以能够更好的投入和引导会议。但是,一般情况下负责人哪愿意干这些细碎的工作啊,太掉价了……
那也得找一个业务熟练、思维敏锐、情绪稳定、尽职负责、自信干练的伙伴来做这个事,要是随便找个小员工或者找个美美的“花瓶”,老板聊飞了他也不敢提示、会上吵起来了也控制不了、会上陷入僵局冷场了也不懂如何化解,就怕空气突然安静,是吧……
别说推动会议目标的实现了,就是正常的引导会议、控制时间都无法保障。
其实,一个好的主持人,作用不单单是在会上,从会议开始前就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了。我遇见过优秀的伙伴,会议通知没有下发之前,他就已经会和需要参会的相关人员沟通了。尽可能和每一个参会方都说清楚开会的目的,有时候也会提醒要注意的事。如果感到对面好像对会议有顾虑或者抵触,又或者好像根本没放在心上,他也会说一下会议开完会给对方带来的好处,引导对方加以重视、积极参加。也有的时候,主持人会感到会上有可能发生冲突,他也会在会前做好勾兑的工作,让各参会方会前做做相关的功课,把可能引起误会或冲突的因素尽可能在会前消灭掉。
所以,主持人不是司仪,尤其是在那些要解决实际业务和管理问题的会议上。有的领导会把会议交给自己的得力干将去组织,很多时候也是考察和培养人的一个手段。
参考方法四:会议后,一定要有及时的会议纪要并且抓紧落实。
会议纪要这个东西经常会被忽视。要么是会议组织方不发或者不能及时发,要么是参会方收到之后也不看。其实说它重要,到不是因为这个文档本身,而是通过一份简要通过一份纪要,让会议在后续的行动层面落地。
因为会议开始前已经定下来了目标,所以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可以引导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会议得出了什么结论,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算是没有达成,或者还需要另行开会,那什么时候开会,谁来负责下一次的会议,也是一个结论。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把会议纪要整理出来。
有时候会开完了,在老板看来就万事大吉了,要是会议氛围再好点,那基本就可以宣布是一场圆满的胜利的大会了。但现实和老板的感觉差距甚大,很多时候还没出会议室的门呢,大家就忘了说过什么了,还有的人自己还琢磨着接下来怎么对付会议上的安排呢,更别说达成一致、快速落实了。
如果有一份也清晰的会议纪要,把会后所有的待办事项和需要达成的目标列明,发给大家,那么所有的参会人员都能明白自己在会后需要推动的工作、具体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归属。就算是没有完成,也有一个备忘。
大家肯定都明白,会后的落实要比会议本身更加重,希望会议解决问题,大部分也是通过后续的行动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的,会议纪要一出,这个行动计划就明确了。
另外一点就是出纪要要及时。最好在会议当天就出,也有规定在会议结束的几个小时内必须发出纪要的。
这个要求有它的好处,一个是对于写纪要的人,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他对于会议上得内容、理解、甚至一些细节记得非常清楚,就便于有效的反应会议内容。时间一长,记不清了,他要么再去问领导或相关参会人,要么不敢去问,自己按推测写一下,对纪要内容的准确性会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是领导自己写会议纪要也是一样,有的时候领导说过段时间再写,这一放不要紧,领导在这几天又有新想法了,或者领导写着写着高兴了,又延展到了新的课题,大家看纪要的就感觉跟开了个新会一样。再者,从会议纪要的接受者来看,及时的收到一份清晰、重点突出的纪要,从心理感受上就会更加积极和重视,所谓打铁要趁热嘛,都放凉了就不好调起那股干劲了。
还有一种会议纪要,是要把老板的讲话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当然,还要必须进行适当的润色、补充,并且做好重点和金句的标注,彰显老板的文化、风格、魅力和地位。这种纪要就会比较耗时间。我服务过一家公司,每次开会月度会,董事长助理至少都得有3整天的时间来整理纪要。坦率的讲,这种纪要基本没人看,大部分人都是看看最后作为附件的任务列表,找找有没有自己相关的工作和任务要求。
现在很多软件都能在开会的同时自动把内容转成文字,也能做适当的润色,所以在短时间内出一份会议绩效至少从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呢,就是几个能帮助会议提高效率、产生实效的方法,不过说实话,这四个参考方法,实际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从会议筹划开始,一直到会后落实,是一套动作,少了哪个估计都会有点影响。
关于会议的两个补充:
一个是:看看什么会议是有必要的,什么会议是没必要的,把没必要的会尽可能的砍掉。亚马逊就把会议分成了四类,包括:决策会议、创意会议、信息传达会议和进度管理会议,他们内部就明确的说,对于“信息传达会议”的数量能少就少,这类会议在当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瞬间就完成并达到目的。当然了,在那种老板喜欢享受众星捧月、指点江山的感觉、自上往下传达旨意的会议面前,技术手段就没有用了……
说回亚马逊,贝索斯对于开会有一个观点,就是如果一个公司里会议过多,那么一定是这个组织的运作出现了问题,到时信息协同无效、事情推动不力。这个时候应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去解决,而不应该诉诸于更多的会议。
另外一个就是有人认为会议实际上一种商业模式,一种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想要提高会议价值,要么提高结论的价值,开有结论的会、开有高价值结论会;要么降低时间成本,控制会议人数和会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