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到现在这个年龄,开始体会,稳定的生活与狂飙的梦想,也许可以是完美夫妻。
一个负责赚钱养家、一个负责貌美如花。
学校张贴的宣传讲座的海报文案是这样:
为了户口丢掉生活,
为了稳定丢掉青春,
为了平淡丢掉梦想。
从来不看鸡汤文,因为百无一用是鸡汤,喝再多的鸡汤也不能让我骨骼健康、身体强壮、百毒不侵。却对宣传海报上的文案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什么户口跟生活、稳定和青春、平淡跟梦想是对立的事物?生活和梦想其实可以是很好的伴侣,相互搀扶、举案齐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虽然距离硕士论文抽检的时间就只剩几天,毅然决定去现场听听,看他能讲出怎么样的新奇,如何做一场具有说服力的演说。
主讲人语速极快,逻辑清晰,长得平易近人,“短小精悍”。第一印象是这样直接了当。
讲座的手法很机智,选择光影手法让到场的观众们进入一个被设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计划经济体制下,控制你的是领导;市场经济体制下,控制你的是市场。科技日星月异,Uber出现挑战着传统出租车行业,自媒体出现挑战着新闻工作者,失业、被淘汰成为常态。微电影在此时戛然而止,主持人适时请出主讲嘉宾,接过微电影营造起来的氛围,似乎顺畅无比地讲话题引向他的书、他的主题“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他的演讲,把我带向深埋的回忆,久远得几乎忘却的那段岁月,躁动无比的本科生活。
那时候,父亲说,你需要稳定的工作。我说,这是我的生活。
作为父母的你们明明是经历风风雨雨之后,才选择了安定与平稳,为何我生而如此?这就是当初我的心情。
但是,也许是所谓的“长大”失去青春斗志。现在的我已然明白之中的逻辑错误,就像这讲座的主题一般,当初的自我说服有着明显地概念偷换。
“稳定”从来不等于没有梦想,不等于放弃努力,更不等于自我放逐。那时的我,把父母所推崇的“稳定”等同于“按部就班、不断重复、日复一日的枯燥”,把“梦想”等同于“精彩纷呈、轰轰烈烈、世间走一遭的豪迈”。“稳定”是懦夫,失败者。“梦想”是光明,成功者。活着,需要狂飙,而不是稳定。
活到今日,临近毕业,青春躁动与勇气被现实打磨,才发现当初的自己错得彻底。
年幼单纯地将“稳定”定义局限在如此狭小的地方,最根本在于,把“生活”与“梦想”对立着看待。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没有生活的滋养,梦想只能是一株妄想在沙漠中繁衍生息的浮萍。梦想需要一个踏实的生活作为后备力量,为其补充弹药,就像开火锅店为了养活音乐梦的薛之谦,就像老生常谈的“先就业、再择业”。
而与当初的我一般,演讲将“稳定”变成了“不努力、不上进、不进步”的社会苟且者,“梦想”变成了“好阅读、有一技之长、敢于换工作”的社会战斗者。而书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梦想这三大特点。不否认,这三点放于四海皆真理,只是逻辑有问题。“稳定”、“体制”也需要三大法宝傍身,不然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是科员,有些人却成为了国之柱石。
为什么生活与梦想不能是恩爱夫妻?离婚分家受伤的是双方。还有作为子女的我们。何必为了挑战父权、宣告独立,将生活与梦想一分为二,撕裂了生活,也打碎了梦想。
是,社会在变,资本控制着所有人的命运,我们能控制的就是把自己锻造成战士,迎接每一场血雨腥风。多读书,读好书,从来都是真理。书跟爸爸一样,可以告诉你,“一个人越有钱越了不起是吗?”这句话不对。书是经验,岁月沉淀下来的好酒,醇香而浓厚。
是,父母的思想在过时,科技日星月异,市场经济下诞生出无数新职业,可我们从来不是最特别的人。农耕文明的文化特征与现状也许截然不同,但人性从来不会跟科技一下,眨眼万年。这个社会,父母的经验更多是在告诉我们残酷事实、如何适应人际江湖,而非看得见技术指导。
生活永远都会为你保留通往向梦想求婚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