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怕平凡,怕的是自命不凡!
这是我看完《绿皮书》之后第一直观的感受,在我的观感来说,种族歧视、人物蜕变和艺术氛围并没有给我太深刻的感触,因为那些都只是电影叙事的支撑点,并不是电影观看者应该去感受和琢磨的。导演你管拍,我们只是需要共鸣,能有心理共鸣的就是好观众,同样也是一部有心的电影。
历史背景已经成为过去,在背景板下塑造的是两个赤裸裸的人,直击人心的是那人性的碰撞。仇富混不吝的Tony,从一开始就是不断的暴露不美丽的人性,仇富、爱面子、种族歧视、冲动尚武,简单明了的树立了一个中下层美国白人的境遇与处事之道。在不完美的性格后面是对家庭的热爱和平凡生活的无奈与乐趣。正是对生活的无奈,才将硬汉Tony设计成为一个能屈能伸的社会能人儿,成功的走入Shirley博士的法眼,引出了最佳“男配角”。
相比较于Tony口中的“酋长”一样的人物,我觉得Shirley博士更像一位傲娇的小公举。极端的人物设计也许是为了追求Shirley博士本尊的形象魅力,可像博士那样极品的性格,能选择一个发型师Tony这样的混不吝司机,也实在是不符合这种极致水瓶座性格的。神秘的博士先生,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是他自己的“精神酋长”。为了改变与其社会地位不符的种族歧视,克己复礼,用行动和艺术奔走疾呼。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时代的困境,使得活在自己音乐家世界中的傲娇博士十分困惑。每当夜幕来临,一瓶威士忌下肚,他开始痛恨自己,可能痛恨自己的出身和肤色,痛恨自己无论多么的优秀,在别人眼中也是一个为有钱白人演奏的表演者。连博士自己都跟Tony老湿抱怨自己本来是学习古典音乐的博士,可这帮鸟唱片公司非得让他演奏一种叫爵士的低俗音乐,迫于社会和经济压力,自己不得不这样做。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弹肖邦会比他弹得好。真是傲娇!
这个故事很简单,调皮能吃的Tony老湿和傲娇软弱的的Shirley博士的旅途日志,从互相瞧不上,到激情四射的包容“相爱”,最终走进了圆满的大结局。
电影本身有几处让我印象极深的点,第一个是巨能吃的Tony老湿,贯穿电影前三分之二的主线之一应该就是吃货Tony的食物镜头。从老婆的爱心便当三明治吃到了口重较咸的正餐,而后喜提肯塔基的山德士(肯德基)烤鸡,而后是像中国面条一样的不知什么食物,最后是床上乐此不彼的披萨(打卤馕),如果没有这些食物,人物形象将荡然无存,Tony最大的贡献就是教会了Shirley博士不用餐具直接吃了肯德基烤鸡腿,此处如果再配一杯啤酒估计会更加吸引韩国观众,正是这接地气的食物将Shirley慢慢的带出困惑,走向人生巅峰,功不可没的吃货。
第二个是Shirley博士浮夸的家和衣着打扮。我相信傲娇的Shirley每天坐在高高在上椅子上,召唤这印度籍的佣人,这个佣人也是个见人下菜碟的主,跑题了拉回来。傲娇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不被人歧视,才能得到自己的尊严,活在音乐之巅的孤独感。可仔细观察一下导演的场景设置,有中国的瓷器,看起来不是什么尖儿货,有来自Shirley祖籍非洲大陆的各种种族崇拜的器物,有纽约大都会的艺术品,最关键的是那对大象牙,难道这么追求完美人格的博士先生,就不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吗?
至于Shirley博士的衣着那就更鲜明了,一出场为了渲染傲视群雄的气势,简直就是酋长Don的造型,只差个皇冠和权杖。后来旅途中的礼服倒是件件两眼,除了想买没买到的那套实在没觉得好看之外,Shirley博士的衣品还是很上乘的。从酋长服到西装领带,再到领结和毛衣的出现,最后出现了西装配Polo衫,慢慢的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从迷茫困惑中走了出来,因此在衣着设计上电影创作者也是精心的够思了一条主线。
第三个是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生活处境。在电影中创作者还是比较明显的在突出Tony的意大利血统,可能意大利口音的英语更有笑点和叽里呱啦的形象更适合之外,还有意在突出Tony的人生选择。电影中有充满乐趣的意大利家庭,同样也有出现了只有三幕戏的意大利黑帮色彩的人物。Tony在歇业期间,曾经被朋友邀请去干大买卖,可家庭责任感特别强的他并没有选择走上黑帮之路,而是选择的放弃自己的尊严。
整个电影而言,无非就是人性的转变故事。从我们每个人内心去思考,电影给我们的是三个人性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我想追求什么?我在做什么?Shirley最终应该是茅塞顿开找回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同样Tony最初并没有有过这些问题的困惑,但最终却大智若愚的得到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幸福快乐的根本。
这就是我看的《绿皮书》的故事。
农夫
2019.3.3日夜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