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民国时大学教授有多任性?!

作者:钱穆

一、《国史大纲》诞生的起源:同事劝谏

有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名。……一夕,在余卧室近旁一旷地上,梦家劝余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余言材料太多,所知有限,当俟他日仿赵瓯北《二十二史劄记》体裁,就所知各造长篇畅论之。所知不详者,则付阙如。梦家言,此乃先生为一己学术地位计。有志治史学者,当受益不浅。但先生未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亦未为时代急迫需要计。先成一教科书,国内受益者其数岂可衡量余言,君言亦有理,容余思之。(苏墩儿曰:一本好的大学教科书,全国大学青年急迫需要,时代急迫需要)


图一:钱穆先生照片,摘自网络


又一夕,又两人会一地,梦家续申前议,谓前夜所陈,先生意竟如何。余谓,兹事体大,流亡中,恐不易觅得一机会,当俟他日平安返故都乃试为之。梦家曰,不然,如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心来,哪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不如今日生活不安,书籍不富,先生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之,岂不驾轻就熟,而读者亦易受益。余言,汝言甚有理,余当改变初衷,先试成一体例。体例定,如君言,在此再留两年,抑或可仓促成书。梦家言,如此当为全国大学青年先祝贺,其他受益人亦复不可计,幸先生勿变今夕所允。余之有意撰写《国史大纲》一书,实自梦家此两夕话促成之。而在余之《国史大纲》引论中,乃竟未提及。及今闻梦家已作古人,握笔追思,岂胜怅惘。

二、借住县长别墅

不久(1938年),忽传文学院决于暑假迁返昆明。余闻之,大懊丧。方期撰写《史纲》,昆明交接频繁,何得闲暇落笔。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苏墩儿曰:半星期上课,半星期在山水胜地写作,现在的我们羡慕死)

一友知余意,谓识宜良县长(王丕),有一别墅在西郊山中,或可暂借。余立促其通函商请,得复函允可。余大喜,遂决一人去宜良。……(苏墩儿曰:我去!住别墅,还不给钱!钱穆这个朋友真不错!这个县长真不错!)

三、住处环境幽美

县长别墅在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方丈先得命,出寺门迎候。寺南向,大殿左侧为寺僧宿舍。向北尽头为厨房。左侧有一门,过门乃别墅所在。小楼上下各三楹,楼前一小院,有一池,上有圆拱形小石桥,四围杂莳花果。院左侧又一门,门外乃寺僧菜圃,有山泉灌溉,泉从墙下流经楼前石阶下,淙淙有声,汇为池水,由南墙一洞漏出寺外,故池水终年净洁可喜。(苏墩儿曰:小桥、山泉、秧苗、花果……宛如仙境!)


图二:现在宜良的岩泉寺,摄影:赵东明


楼下空无一物。楼梯倚北墙。楼上分两室,内室东南两面有窗,西北角一床有帐,临南窗一木板长桌上覆一绿布。此为余之书房兼卧室。外室两楹,临南窗一小方桌一椅,供余三餐用。西侧一大长方桌,亦由木板拼成,上覆以布,备余放置杂物。是夜(汤用彤)锡予(贺麟)自昭与余同卧外室地铺上。两人言,此楼真静僻,游人所不到。明晨我两人即去,君一人独居,能耐此寂寞否。余言,居此正好一心写吾书。寂寞不耐亦得耐。窃愿尽一年,此书写成,无他虑矣。(苏墩儿曰:古往今来成大学问者,皆能耐得住寂寞!)

四、有女佣照料

翌晨,两人去。方丈即来谈余膳食事。谓寺中皆蔬食,恐于先生不宜。余言无妨,只分一份送上楼来即可。不意所送极粗劣,几不能下口。勉强两日,觉腹饿,又不消化。乃招方丈来重商。彼言,寺中膳食只如此,先生必改荤食乃可。余言,在楼下安一小灶极不方便。彼言,即寺厨做荤食尽可。因请物色一女佣。彼言,适有张妈在此,可召来。余见张妈衣履整洁,言辞有礼,大慰。询以膳食事,张妈言自信擅烹饪。问以余伙食每月需价几何。答,国币六元合新滇币六十元,中晚两餐可供一荤一素一汤,断可果腹。遂定议。后乃知张妈乃方丈早招来寺,备为余供膳食也。(苏墩儿曰:民国时的一些大学教授,有佣人照料生活,真好!)

张妈烹煮既佳,又中晚两餐蔬菜必分两次在近寺农田购之,极新鲜。……

五、晨晚散步于山水间

余伙食既安,每晨餐后必出寺,赴一山嘴,远望宜良南山诸峰。待其云气转淡,乃返。晚餐后,必去山下散步。由山之东侧转进一路,两旁高山丛树,夹道直前,浓荫密布,绝不见行人。余深爱之。必待天临黑前始归。后遇日短,则在晚饭前去。除晨晚散步外,尽日在楼上写《史纲》,入夜则看《清史稿》数卷,乃入睡。楼下泉声深夜愈响,每梦在苏锡乡下之水船中。星期四上午应昆明各报馆约,必草星期论文一篇,轮流分交各报。是日提早午餐后,赴距山八华里之火车站,转赴昆明。星期日一早返。(苏墩儿曰:星期四下午、星期五一天、星期六一天,为当时钱穆先生上课时间。)


图三:宜良的竹山叠水古桥,摄影:赵东明


五、泡温泉,吃美食

距寺向东八华里有一温泉,余每于星期日返寺后,携《陶渊明诗》一册,一路吟诵去温泉。乃一大池,池旁建屋,隔为数室。从池上有石级,亦有矮墙分隔,墙直下池中,可使各室浴者互不相睹。浴后可坐石级上,裸身作日光浴。浓茶一壶,陶诗一册,反复朗诵,尽兴始去。或于星期日下午不能去,即改星期一上午去,晌午方离。转到宜良县城中进午饭。温泉距城约亦八华里。宜良产鸭有名,一酒楼作北方烤鸭,外加烧饼,价滇币六元,即国币六角。余一人不能尽一鸭,饱啖而去。(苏墩儿曰:泡温泉,吃烤鸭……真乃神仙日子!)


图四:宜良温泉,摘自网络


六、借阅书籍

至县立中学访其校长,得向其学校图书馆借书。有二十五史,有十通,所需已足。每周来更换。校园中多盆景,有百年以上之栽品,亦如在苏州所见。盘桓小憩。又从城北行八华里返山寺,如是每周以为常。(苏墩儿曰:现在的中学、大学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

……

七、更换住处

又有岩泉上寺。余居下寺,赴上寺一路石级,两旁密树,浓荫蔽天。即当正午,亦日光微露而已。常有松鼠一群,在树叶上跳跃上下,一路抬头皆可见,亦一奇景。上寺已成一道士院,有池石之胜。院旁一亭,备游人品茶之所。亭四围矮墙有靠背可坐,更适眺瞩。余常喜坐亭中,游人绝少,每在此写稿,半日始返。院中一道一仆,道士号静庵,极清雅。余至,必命仆泡佳茗。余告其与北平大儒王国维同名,道士谓知之,并云亦爱读其诗词。随口诵一两首,其不俗如是。……(苏墩儿曰:在山亭中写稿,有山风,有美景,有好茶,畅哉!乐哉!)


图五:现在宜良的岩泉寺,摄影:赵东明


道士言,先生倘全家来,能在此山长住,当一切为先生代谋。其仆亦亲切近人。遂于后半年迁居上泉寺。道士特辟出楼上为余居,自寝楼下。张妈亦随来照顾,但仍留居下泉寺,晨来夕去。

院中有一白兰花树,极高大,春季花开清香四溢。道士采摘赴火车站,有人贩卖去昆明。张妈以瓶插花置余书桌上,其味浓郁醉人。楼下阶前流泉,围砌两小潭蓄之。潭径皆两尺许,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张妈以中晚两餐蔬菜浸其中,临时取用,味更鲜美。(苏墩儿曰:环境清幽,食物鲜美,利于写作也。)

张妈言,先生长住山上,彼必奉侍不辍。若先生他去,彼愿在山上觅一地,筑一小庵,为尼姑终身。余在上寺心情较下寺更愉快。尽日操笔,《史纲》一稿,乃幸终于一年内完成。回思当年生活亦真如在仙境也。(苏墩儿曰:长时间相处,张妈爱上了钱穆先生。)


图六:学术界对《国史大纲》的评价,摄影:赵东明


抗战胜利后,余重来昆明,每念岩泉上寺,乃偕友特访之。知曾驻军队,情形大非旧况。闻张妈已去昆明,询得其主人家地址,返昆明后求未获。静庵道士亦穷苦,闻仅赖白兰花度日。余去,适彼离寺,亦未遇及。人生乍变,良可嗟叹。

最近余在香港晤伟长侄,告余彼夫妇近赴昆明,特去宜良访上下寺。均已被乡民撤除。仅道旁尚留有石碑数处,约略可想见其遗址。余闻之,不胜怅然。

图七:宜良普济桥,摄影:赵东明


注:本文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

作者简介:钱穆(1895 —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现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主要前身),1967年起定居台湾。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石鲤吟》 秦岭深处,杜鹃山庄。有水潭一方,凿石为鲤者十数,昂首向天。口吐清流,昼夜不息,泠泠然作声。 初见之,匠...
    姚墨晞阅读 19评论 0 1
  • 武大 40 年口腔名医刘恭奇坐诊德韩!深耕学术与临床的 "牙齿守护者" 从珞珈山麓的课堂到手术台,原武汉大学口腔医...
    瞿梦琴阅读 17评论 0 0
  •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晚鸦初宿,影乱墙头竹。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松如沐,炊烟断续,杯底秋山绿。 钟鼓的声音沉...
    健康语录阅读 17评论 0 1
  • 只有产生绝望的时候,才会去找寻一条让自己能够解脱的路 我学校旁边有寺庙,我一次都没去过,以为这只是虚无缥缈的人生寄...
    莲_0d81阅读 19评论 0 0
  • 记录今天 1.被普洱的美食香迷糊了,每天各种吃吃吃,啥自律呀减肥呀都抛在脑后了 2.昨晚逛街回来下小雨,我商量着抱...
    阳光正好007阅读 1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