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哲学问题。通俗地说,讲的是人的成功之道,上位之道,是王道,统领之道,组织之道,管理之道,精英之道。因此说,大学,是中国人的成功学,是中国人的管理学。是一个人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修炼之道,上升法门。是一个让人“认识自心、改造自心、提升自心”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它是要让人成长为“大我”,而非“小我”。
它是要让人有格局,有胸怀,有眼界,有境界,有全局意识,有系统意识,让人拥有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有序的思维,来思考、处置自己的组织系统。小至家庭单位,大至集团国家。
相对于“小学”之研究科层化、专业化、技术化的学问、培养谋生谋能之技艺,大学讲求大境界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大思维,让人有容人之量,有革新之思,有统领之德,有运筹之能。简单说,大学,是培养领导人的学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学问,是培养不汲汲于小名小利之“小我”的学问,是培养明了因果利益众生之“大我”的学问。如四川的亿万富翁樊建川,如微软比尔盖茨,如扎克博格,如日本稻盛和夫等,都可称为“大我、大人”——自利利他,悲天悯人,胸怀博大。
读《大学》,如让人观大海,看大山,走大漠,望辽原。拓宽人的心量,提升人的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不至于让人如蛇一样匍匐于地,低卑求生,如井底之蛙一样囚于闭仄,自以为是,而是让人对人生做长远规划,对事业做统筹思维,对自身修行完善。
故,“大学”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人生晋级指南。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总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这是一个人成为“大人”的目标定位:
其一,明明德。
“明”,不是知,不是懂,而是明,明在于通透掌握,明明白白;“明德”,是光明崇高之德;而“德”,“彳”部为“行”,意为“四通大道”,右部上为眼睛与一竖直线的组合,意为“直”,眼睛紧盯大道,不曲折,不犹豫,依大道直行,右部下为“一”“心”组合,表示一心一意,专注投入。整个“德”字,就是依循大道一心一意地直行行为表现;明德,即是光明正大崇高地依循大道直行的行为表现。地有大道,人有人道,人道就是“仁道”“恕道”“忠信之道”。故,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做人的大道,并坚定地依循执行。就是自我觉悟,自我规范,自我修行,讲求“絜矩之道”。
因此,后文引述经典解释: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首先“明德”“明命”“峻德”是永恒不变的人生大道、为人之道,从佛家角度可理解为光明自性,佛性,从儒家角度,即仁爱之道。
其次特别强调“皆自明也”,即是说,这里的德与道,都是需要自明自觉自悟自证的,是需要自己去发扬光大的。只需依光明大道而行,不需迷茫,不需探究。
其二,新民。
“明明德”是自明,是自觉,是自利,那么“新民”就是利他、利民,是以开放的、有序的、系统的思维,移风换俗,革新除弊,以义兴利,为民谋利。从而使整个组织系统健康向上发展,依循“絜矩之道”,实现与民同欲,与民同好,与民同乐的大同世界。
后文引述经典特别强调“新”字: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新”,就是革新,推新,就是改革开放;“民”,就是自己之外的他人、众人、国人、天下人。“新民”,就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理自己与众人的关系,使他人、众人“新”——新面貌、新风尚、新局面、新格局、新态势。因此“新民”之中还含着一个动词:引导、率领,使民从之而新生。
就组织系统而言,文中反复强调“新”,就是开放,就是改革,就是吸纳新力量、新思想,革除旧思维、旧意识,而且为了这种“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竭尽全力地去革新。而且,社会的变革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代代人的使命。商汤如此,周文王如此,维新则生。
如果说“明明德”是坚守,那么“新民”就是改革。二者合起来,就是固本清源,立志创新,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任何组织单位,这都是重要的发展纲领。而“新民”的基础是“明明德”,“新民”的目标是“止于至善”。
其三,止于至善。
简单理解,就是达到最完美圆满的境地。这才是目标定位。前面的“明明德”“新民”,都是最终为了让自己与自己所处的组织单位,自己所在的系统,达到完美、圆满的境地,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就像佛家讲的圆满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是自己成长、修行、管理、发展的理想与信仰,为了这个信仰,愿意去担当、承受、修炼、提升。
而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现状就是精神空虚,或叫做价值观缺失症——空心病:无目标、无意义、无价值、无能量、无兴趣、无情绪,缺乏支撑自己的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这是社会短视的功利化思潮、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分数至上、社会上的金钱至上的功利思想影响所至,致使人们为了眼下的功利,可以放弃一切、抛弃一切、忽视一切、践踏一切,当获得之后,内心空虚,没有更高远的目标与信仰。
因此,“止于至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定位,就是追求人生的圆满,天下的和谐、众生的安乐。人一旦有此定位,以此为信仰,就会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
因此,后文用相当长的篇幅,讲解人要有所“止”,即有所追求,达到那个最光明、圆满的境地: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民,要有所安居;鸟且知安于草木茂盛的山坡,人的自我追求呢?更应当有所依止,依止那个光明、圆满、安乐的境地。就像文王那样“光明崇高”的境界,如果为人君,就要达到“仁”的境地,若为臣,就要达到敬,若为子,就要达到孝,若为父,就要达到慈,若与人交往,就要达到信。
仁、敬、孝、慈、信,就是“明德”,就是至善!就是做人的圆满!
所以,至善,并不遥远!人人皆有如来德相,人人皆可达到。
在这里,还要强调,明德至善,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自我修行的事情,而是一个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众人、自我与组织圆满相处、和谐成长的过程,在与他人、社会相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修行,因此这是融入世间的修行,是基于社会的修行,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即明德至善的境界。
“明明德”,是意识,是思想基础,是内修内明内圣,“新民”,是历炼过程,是外用是外王,“至善”是目标追求,是至高境界。有了“明明德”这样的思想意识,在“新民”的过程中历炼,即提升自我,又新民利民,这样就能达到“至善”之境界。所以,大学之道,即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
郑州有一家物流公司,每年有300万元的赢余,虽说规模不大,但其老板周某却心安气顺,从来不为公司发展担忧,他说他从来不追求要挣多少钱,一年稳定个300来万,够了,不需要去贷款啊、拓展啊,他员工稳定,客户也稳定,而他追求的就是,这么多员工跟着自己怎么样过得更幸福,比如他招员工,一律招夫妻组合,统一解决吃住,他要求自己的员工,一律家庭幸福和谐,没有夫妻离异现象,为员工夫妻二人同时提供工作岗位与住房,公司就是几个完整家庭的大组合,员工孩子吃饭也一律免费,他的员工,可以说家家和睦,人人平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都建立在整个公司发展之上,公司管理也相当轻松。可以说,这家小公司的老板,就体现了“明明德”“新民”,离“至善”也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