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成好习惯这么难,而坏习惯不知不觉中就有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我们吃垃圾食品,一口下去,当时就感到满足。
我们去跑步的时候,别提有多难受了。
真正能感受到跑步带给你的好处,比如减肥、个人精气神变好,可能得等到半年后。
在这个案例里,吃垃圾食品,就是即时反馈;而跑步,就是延时反馈。
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欢享受当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养成好习惯是一件挺反人性的事。
那有人要说了,我们干嘛要反人性呢?
其实不然,我们只要把整个过程拆开来看,就会发现问题。
一个人,坚持运动一年,他从身体素质很差,到身体素质远超普通人。
这个身体的变化,我们能说他是在最后一天突然变好的吗?
当然不是,而是他日复一日的坚持,逐渐变好的。
你可能今天运动过后,站上秤发现没有变化。
但你不能否定今天的坚持,今天的意义。
在真正感受到坚持一个习惯带给你的改变之前,你的感受都是要低于预期的。这个期间,称之为潜能积蓄期。
“潜能蓄积”,水池蓄满了水,接下来自然就是爆发。
一旦撑过了这段时间,就能开始享受习惯带给你的红利。
那该怎么度过这一段痛苦的蓄积期呢?
很简单,不要每天盯着你的最终目标看,而是专注于过程。
如果你的目标是,减肥20斤。你运动完一次,站上秤,发现无增无减,你感到很沮丧,心里开始打退堂鼓。
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心态,就是因为每天都拿最终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怎么还没到20斤呀?按这个样子还要等多久?这自然会感到失落。
但是你要知道,最终让你走向成功的,不是定下的目标,而是你为这个目标所制定的过程。
刚才说了,不要过分关注目标,而是要把过程一步步做好。
到了这一步,还不够,还没有触及改变一个习惯的最核心要素,那就是身份的改变。
怎么理解?说白了,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的行为能否坚持。
一个人正在减肥,她要如何拒绝好友提出的宵夜邀请?
第一句是:“不吃了,我在减肥呢”。第二句是:“不了,我不吃宵夜。”
这两句的区别在哪里?
第一句话,在内心层面,还是想要吃夜宵、喜欢吃夜宵的人,只不过是现在有了一个需求,叫做“减肥”,因此她要动用毅力来对抗自己的内心。
第二句话,她就不认为自己有“吃宵夜”的习惯,区别就在这里了。
真正有效的习惯打造,都要是从内心出发的。你找到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之后,第一件事,应该问自己: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带着对身份的认同,再开始行动,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