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本国文书里一直夹着一张照片,照片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微卷,照片里的人浅浅的看过来,面容清秀,高耸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框眼镜。他着一身粗布青棕色长衫,右手捧一卷国文书,左手在袖中微握。他的眼神似是不经意间望向了镜头,而事实上也确如此。照片里的,是我的国文老师,王先生。这张照片,也是我趁他不注意时拍的。
在我的记忆中,先生最是不爱拍照片的。于是在毕业时,我只好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拍了这张。
先生最喜与我们讨论国文。一说起国文,他的眸子里就似泛起星星点点的光亮。仿若星火,瞬息便可燎原。《诗经》《楚辞》,宋词唐诗,附着先生温温润润的声音读出来,真真使人不觉就入了迷。
【时间设定:民国18年】
那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飞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有人欣赏,也有人不屑。王先生则是前者。
这个王先生,字源之,在北平已住了不少年月。听说,他是民国15年来的北平,之后便留了下来,在北平的一所学校里做了先生,教国文。而我,恰好就做了他的学生。
自从他进了学校,人人便都知道,教国文的王先生啊,那是一个俊朗睿智的男子,他总是着一袭素色长衫,戴着金丝框眼镜,温温润润的样子,仿若什么都不能令他着慌。
先生的眉眼生的很是好看,眸子里似有清泉,又似一汪深潭。若是一个不小心,便要沉了下去。
先生是会弹钢琴的,听说是他留洋时学的,学校里就有一架钢琴,有时,路过的同学会看到先生一个人静静地弹着。先生的手很修长,弹钢琴也再合适不过了。
曾听先生说起,他是南方人,本是听惯了吴侬软语的,乍来这北平时,很是不习惯。不过幸好他是到处走惯了的,适应的很快。先生是先去了上海又辗转来到北平的,在上海时,先生曾与徐志摩先生相识,先生说,他是欣赏徐志摩先生的,他的多情与温柔,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北方的冬天去的很慢,三月末,春天终于有了来时的痕迹。今日,王先生要带我们去踏春。郊外的田野中,先生与我们促膝而坐,有几个女同学提议让先生念首诗,先生便念了《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先生念着,清亮而深沉的声音融着徐徐的风,散在耳边……我们还沉浸在其中,忽听先生说:“同学们,我要走了。”我的心猛的跳了下,抬头望着先生。
“先生…”
“先生,您要去哪儿?”
“我想,回去看看了…”
“回南方去吗?”
“嗯。”
“先生,那您还回来吗?”
先生轻笑着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先生,我们去送你罢”
“不了,眼见着分别,伤感反而更重…”
……
沉默……没有人再说话了……虽然不舍,可我们都知道先生这些年是想家了,先生虽然从不说,可他的眼睛里时常露出的,是孤寂和想念…
“我们唱首歌吧,”先生打破了沉默,笑着对我们说。“为我唱首《送别》罢。”
不知是谁先开了口,大家便都跟唱了起来,夹杂着低低的抽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先生是在一个清晨离开的,我们坐在教室中等着国文先生来,等来的,却不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