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一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济源一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构建常态化校本教研体系

自2014年起,学校心理教研从复制教材、推门听课起步,逐步发展出同课异构、现场听评课、微型课研讨等多元形式。针对团队成员专兼职混合、岗位分散的特点,制定《心理教师考核方案》,以制度保障教研落实;出台《心理教师外出培训方案》,通过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实现校本教研常态化。

二、精细化心理课研发流程

[if !supportLists]1. [endif]计划先行:每学期初制定心理教研室行政历,明确重点工作与常规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分工,确保教研有序推进。

[if !supportLists]2. [endif]立足学生需求:课前通过问卷调查、班主任交流(如参与“8+1 班主任研修”)开展学情调研,精准把握学生困惑;课中观察学生反应,课后收集反馈,以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if !supportLists]3. [endif]实践导向集备:要求教师提前实践课程,提交带有实践痕迹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设计、学生反馈)至教研群,作为集体备课的前提,避免“纸上谈兵”。

[if !supportLists]4. [endif]创新管理机制:针对教研考勤问题,引入“红包制度”,将迟到、缺勤转化为活动经费,既优化管理心态,又为教研活动提供物质支持。

三、深化课程成果转化

以“每学期研发一节创新课” 为目标,为优质课程设定阶梯式成果标准:最低完成文字实录、教学反思与问题链梳理;进阶进行视频录课;通过公开课历练(如 3节代表课在省、全国交流)提升课程影响力;最高实现成果发表(如CN期刊发表),推动课程经验辐射推广。

四、创新教学策略应用

探索“问题链” 心理课教学策略,围绕学情调研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有序列、有逻辑的问题组。营造安全对话空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该策略不仅提升课堂效率,还帮助教师应对突发状况(如多媒体故障时,以板书问题链引导学生完成九宫格学案),成为优化课堂结构的核心方法。

通过以上举措,济源一中构建了“制度保障 — 需求驱动 — 实践打磨 — 成果升华” 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了心理课程与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if !supportLists]五、[endif]构建“家校” 协同的高危学生预警多方会谈机制

规范开场,明确边界  德育员主持开场,1 分钟内完成参会人员介绍(班主任、心理教师、校领导、家长等),阐明 “聚焦学生问题、共商干预方案” 的会谈目标,并强调保密原则,为深度沟通筑牢信任基础。

家校双线,立体画像  班主任以“1+4” 模式呈现学生状态:1 分钟提炼优点(如学习自律、集体责任感强),4 分钟列举客观异常事实(如课堂走神频率增加、社交退缩等),避免主观评价。家长同步进行 5 分钟家庭观察汇报,聚焦作息紊乱、亲子沟通障碍、行为突变等细节(如拒绝进食、深夜独处等),家校信息交叉验证,形成学生在校 - 在家动态闭环画像。

专业评估,科学预警  心理教师基于心理测评与访谈结果,用数据表述说明问题严重程度,明确转介的紧迫性。

领导统筹,凝聚共识  校领导1 分钟总结发言,强调 “身心健康优先于学业成绩” 的育人理念,当场协调资源(如开通心理辅导绿色通道、安排班主任每日跟进),明确双方责任边界。

闭环管理,跟踪留痕  会谈最后形成《会谈记录》、《心理状况告知书》明确保密责任,细化分工(如心理教师每周1 次个辅、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就医等)。

通过以上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协作,实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整套机制以“精准评估 - 即时响应 - 动态跟踪” 为核心,年均覆盖高危学生 10余人次,干预有效率达 85%,成为区域内心理危机防控标杆模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