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
我总去想人生大问题,比如说活着的意义,自己的热爱是什么,要怎么与外界生活平衡,诸如此类。我想很多人是没有我的这份痛苦的,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从小,几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了这些困惑,我从不对外人说,爸妈也是,就自己消化。
读了一本书《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我才懂得,其实,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我自己可以抉择的,基本上是有天生的禀赋决定的。像我这种思考这类问题的人,生性敏感而认真,不是刻意去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问题自己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想这类问题很痛苦,但痛苦在前,不去思考,痛苦依然在。既然如此,我也想明白了,多去看看人类的智者是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的,开阔我的思路,把痛苦变成人生的积极力量。很多处事的方法,我做到了,只是不自知,这本书让我得到觉醒。
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也最能够最好的事,这两者可以达到平衡的事。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的志向和事业所在。不过,我们都还年轻,我们对此往往不清楚,这是一个逐渐清晰起来的过程。
而我,用了这么些年月,终于知道了自己不可处于无用的社交当中;不可处在称兄道弟,嘈杂混乱的环境;不可以为了工作和毫无意义的外界而不保持饮食的规律,身体健康,是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整个人生的价值实现,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秉禀赋确定的一个努力方向。
短期目标则是根据实际情形确定要做的具体目标。短期目标应该体现长期目标。
有时候,因为客观情势的限制,你可能已偏离了这个方向,但你不要忘记你的长期目标,你要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回到自己的路上来。我之所以选择金融,是怕文学养活不了自己,毕竟生存问题不解决,是清高不下去的。这一点也告诉了我一个道理,爸妈的话总是没错的。但是我要保持清醒,当我赚够了钱,满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要回到文学这条轨道上来。
我不想为谋生而工作,而是拥有自己的事业。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故此,我宁愿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也不愿在一个矮矮的台阶驻足张望。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
一个人的青春,是从不在追求的那一刻结束的,高中结束,确实有一段时光让我颓废,让我没有努力的意义,不过我想偏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顺应自己的本性
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在遭受重大变故的时候。但其实没有必要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把自己性格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够了,劣势自然就消失了。
我强迫自己更加活泼,外向,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我本就是一个雅士,做一个郦波便可,王洛勇是我欣赏的人,但是做不到说话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不做就是。
灵魂觉醒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还年幼,说不清楚。只能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
这些点,都是让我热泪盈眶的地方,周国平确是有大智慧的人。我遍历了多少磨难,走过了多少的内心挣扎之路,竟让他的三言两语剖析的如此透彻。
一生,数十载,就是一个把自己活的简单,活的纯粹的过程。现在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我们多读书,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继而保持住自己生命的一抹本色。
记得别太累,早睡,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