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真是奇妙,言未尽而意无穷。几个简单的数字,就能组合而出无穷的意味。
相传,司马相如在事业上取得少许成就之后,就产生了纳妾之意,寄了一封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信(《两地书》)送给妻子,卓文君倍感伤怀,便回以这封著名的《怨郎诗》。 一别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琵琶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几个数字嵌入其中,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满腔的怨气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佩服卓文君的才华高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虽说文学家们玩数字游戏玩得很高深,但普通在老百姓嘴里,也时常把几个普通的数字玩的炉火纯青。你会常听到一些中老年人的话:一把抓,二世祖,三个女子一台戏,四季发财,五子登科,五谷丰登,六亲不认,七大姑八大姨,十全十美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数“三”和“四”了。你如果细心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挺好的两个数字,放在一起似乎都成立一些不太好的贬义词,比如“挑三拣四”、“低三下四”、“三妻四妾”、“丢三落四”、“欺三瞒四”等。那么一定有人跟我一样好奇,明明只是表示数量的字眼,怎么就被赋予了贬义呢?
翻开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居多,褒义极少。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是出在"三"上?
汉语的数字中,三似乎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词,与三有关的成语词语大部分都是贬义词,比如婚姻爱情的第三者叫小三;记性不好叫丢三落四;说一个人善变叫朝三暮四;不专心叫三心二意;喜欢挑剔叫挑三拣四;街头小混混叫瘪三等。此外还有不三不四、推三阻四、三妻四妾等等也几乎都含着贬义,那么在咱们的生活中三为何如此不受待见呢?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有“恋双情结”,总喜欢成双成对。待客上菜必成双,送礼要送“四合礼”。中国人认为万物无不一分为二:人分男女,气有阴阳,人体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对称。人们认识到偶数的合理性与美好,而赋予它以吉祥意趣。三是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饱和,总让人看不顺眼,所以就不招人待见,只好在不少成语里贬为丑角了。再说“三”在汉语里表示数字极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三还有其他的正面意义。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三”。所以“三”不仅是一个数量词,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再衍生到我们周围所存在的事物中,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连生肖属相都有“三合”之说,成语有“三阳开泰”之说。
而“四”字在古代可不像现代人认为的因为读音而显得不吉利的含义,反道有“周全称心”之意,例如吉祥的成语“四四(事事)如意”,祝福有“四季发财”。所以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今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书法有四宝---笔、墨、纸、砚;闻名古今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还有江南四大才子等。
你有没有注意到,“不三不四”这个词,在“三”和“四”前面加上了一个表否定的“不”字,所以即便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代表的是美好的意思,但最后因为加上了“不”字,就被否定掉了,因此就指代行为不端和举止不自然的人了。不三不四"最初的意思太形象了!"“不三不四”说明所处的位置很尴尬,指代人的话则表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说白了就是“不务正业”。
三、四"二字怎么就被赋予了贬义呢?相信不少人都听父母念叨过:“交友要谨慎,不要和那些乱七八糟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跟好学好跟坏学坏你知不知道!”其实父母们的苦口婆心都是为了孩子们好,毕竟环境还是很能影响一个人的。那么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不三不四”用来指代行为不端的人呢?而“三”“四”二字怎么就被赋予贬义了呢?
从《易经》六爻中的第三爻(yáo)与第四爻来分析一下。这两爻处在六爻的中间位置,在《周易》中象征正道和大道,所以,不三不四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是处在正道或大道上,说白了就是这个人不务正业。
还会有人会说,这都是胡说八道!中国正统文化并不避讳四。用四组合的吉祥词也有很多,很多如:四季常青,四季发财,四喜临门,四喜丸子,四平八稳等等。由此足见中国人并不认为四字四音不吉利,认为四字不吉利的,都是迷信的没有文化的,话都讲不清的人。
“三”、“四”两个字虽然很简单,但其意义却随着人们的语言环境而发生变化,这无不体现了汉语的魅力和古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深邃。后人往往都是约定俗成地使用,却很少去了解研究一些语言变化的本源。汉语的美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相媲美的,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要说好国语,更要了解品味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