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篇笔记
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
我多年前读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散文篇目,两年前已经买了史铁生的纪念版《我与地坛》精装本,如果不是三平姐赠送我帆书会员,如果不是听了“李蕾讲经典”的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精彩讲解,如果不是今年1月21日发现我的腰椎间盘突出,我不知道我会什么时候捧读我的《我与地坛》。
是时候了!听完“李蕾讲经典”里李蕾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解读,我萌生了立刻全面了解史铁生的想法。我在帆书上用零碎时间听了三遍,又在微信读书上读了一遍纸质书。我是带着阅读目的来的,我想知道这个20岁前曾经是运动健将、一个曾经生龙活虎的人如何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21岁至60岁,这些苦痛的日子如何将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徘徊、踟蹰在地坛荒园里哀叹自伤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深沉情感、反思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
是时候了!李蕾讲了《我与地坛》里没写过的一些事情:史铁生在他痛苦的岁月里,收获了他的人生美好,比如余华等一干朋友,非得拽上他,带他外出旅游,非得让史铁生与他们进行一场足球比赛,还让史铁生当守门员,还神奇地让史铁生所在的队伍“赢”了那场足球赛,他甚至还结婚了,还在自家厨房指挥做饭和做菜,招待朋友……面对着我自己的身体磨难和家庭磨难,我深味了我生病初期无法站立,恢复一些后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运动根本不敢做的痛苦!疼痛,一次次疼痛,仿佛没有了腰的疼痛!
在三平姐、沐静、最美少年时、自愈之路和盈盈三千树等友友的关心和鼓励下,我开始了运动习惯的恢复,再加上每周一和周三,我上英语课后延时辅导,必须教学生练习一个英语歌曲节目,必须教学生走、跑和跳等动作,有一天,我竟然在多月(1--5月)连走路或站着都腰疼的情况下,神奇地能够与学生一起跑和跳了!我觉得我新生了!所以,我听李蕾说史铁生踢足球了,还赢了足球赛!我是多么地兴奋,我也多想与史铁生踢一场足球赛!是的,与史铁生一起踢足球!都说差什么就特别羡慕什么,这是真的!史铁生对运动的渴望,就像我想回到2024年初一样,但是回不去了,真的很难回去!史铁生已经死了好久,我也不能与他踢足球!他活着的时候我没有读到他更多的文字,他死了这么多年,我却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了文字的意义。前几天,老母亲问我:“你好了吗?”我说:“好不了。不求好,只求不坏,不坏就已经很好了。”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很多篇目写得都很生动感人,但是我对《墙下短记》体会很多。
史铁生的墙是成长的墙,思考的墙,是与自己和解的墙,是探寻人生意义的墙。有了这些墙,史铁生终于挣脱了轮椅的囚禁,荒园的囚禁和墙的灵魂拷问和责打,最后,墙成了史铁生的朋友----它开始成了他的朋友,与史铁生交这正是人生的重大转变!当他不再把命运的结果推给别人承担,当他决定独自勇敢承担一切,时他没有了向外求的怨恨、怜悯和责难,他反而获得了爱、慈悲、宁静和平和。这中间的转变是很多次挣扎和痛苦换来的,这给了我启示,一切苦痛的根源在于心的画地为牢,一切苦痛的原因在于太在意和舍不得放弃!
史铁生印象中的墙,是碎砖头垒成的,风可以吹砖缝间的细土。墙很长很长,拐弯进更窄的小巷去的墙。他有着与小伙伴时好时坏,时分时合的友谊。有时他回家,独自贴近墙根走,墙长而荒凉,他捡根树枝,边走边在那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土一股骨垂流……这是史铁生对墙的第一种印象,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时候史铁生还能走路,还没有生病,还没有深陷轮椅,他与墙还算平等,还能“欺负”墙或划墙。
童年玩耍的胡同,红砖短墙,墙头插满碎玻璃碴,巷口大小刚好适合做球门。不小心踢球进入了墙内人家,呼唤一下球就扔出来。有一次,他们却把足球投入墙内人家的面锅里,雪白的面条热气腾腾全翻在煤灰里,后来在父母的带领下,以封闭“球场”换回了足球。
又一青灰墙,是史铁生幼儿园的高墙,他的母亲要出差,母亲左哄右哄把他送进了幼儿园,他明白一见了那面高墙,他想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一般林立的高墙和矮墙,他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一只“飞去来器”,从墙出发,又回到墙。你千里迢迢地去时,鲁宾逊正千里迢迢地回来。
哲学家先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现在又说是语言创造了人。墙是否创造了人呢?语言和墙有着根本的相似:开不尽的门前是撞不尽的墙壁。
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其次当然还有一些钱财。秘密,不信你去慢慢推想,它是趣味的爹娘。
其实秘密就已经是墙了。肚皮和眼皮都是墙,假笑和伪哭都是墙,只因这样的墙嫌软嫌累,要弄些坚实耐久的来加密。就算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真要把这秘密之墙也都拆除,虽然很像是由来已久的理想接近了实现,但是等着瞧吧,满地球都怕要因为失去趣味而响起昏昏欲睡的鼾声,梦话亦不知从何说起。
趣味是要紧而又要紧的。秘密要好好保存。
探秘的欲望终于要探到意义的墙下。
但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的腿……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地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来,真切地在这墙下。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乎用不着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天命的限制。(达摩的面壁是不是这样呢?)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我常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默想不能逃离它时就出声地责问,也出声地请求、商量,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墙,秘密之墙、意义之墙。从墙的作用看,有一个功能的确是秘密之墙,比如房间,比如银行,推广一点想,凡是闭合,而不愿别人知道的安全之地,都可以看作是四墙围合之地,都可以视为墙。墙----安全、庇护、隐秘、束缚、冲破、挣脱……它具有一切事物的“二分性”,有好有坏,墙与人的关系,完全取决于人的看法和认知。
30年前,我读过陈染文集《与往事干杯》等,也读过陈染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凡墙皆是门》,文章内容忘记了,这句话却现在找到了!说到“门”,有句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的朋友自愈之路则说:“上帝为你关了一道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道窗,即便连窗也没有,那总该有个洞吧?!”对这样的真知灼见,我真是佩服至极!现在,“凡翻墙皆是门”是说,即便是墙,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门,容易进入或能够逃脱之门,即“无墙”说,凡有墙,一切是人的作茧自缚!又有人说“凡墙皆是门”是佛家慧语,我更佩服这种看空---看一切障碍于“无”的修行和炼心!如果一眼看见墙,即如一眼看见问题,就很难看见“穿墙而过”和“解决问题”,首先就吓小了胆子,吓退了前进的步子!“无墙”不是让我们直接去撞墙钱,类似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之般可笑,而是打开视界和识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引导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一眼看去只有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太低,人的创造本能被严重束缚,人走向了固步自封。人生一世,如果不做点有益、有用、美好的事情,真是枉活一世,所以,多多实践,多多体验,多多践行,于别人也许无益,但对自己则大有益处。墙虽为障碍,人却可以克服,想一想《肖申克救赎里》那个因为一场谋杀案蒙冤入狱,花了27年的时间,用一把小石锤在监狱的墙上凿洞,终于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最终越狱成功,逃离了肖申克监狱。这给人一种勇气,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任你长墙三千,我只穿墙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