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蹒跚学步,到第一天进幼儿园,再到成年,我们跨入了一场“评估”的无限循环之中,且所有“评估”皆有目的——用以衡量特定目标(由社会和我们自己设定)的进展,比如精通一门学科并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实际上,“目标”从一开始就躲在幕后,从源头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继续力量,最终主宰我们的一切。
️“有目标才有动力”,这句话听上去顺耳,但做起来糟心——海量的目标测算、评估和计量,将会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似要把我们变成“目标”的奴隶,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绝对完美”奔波劳累。
️如果你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只想实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小愿望,那么定制目标就会非常有效,这也是人们很少质疑目标的一大原因。
️诸如此类的“每日小目标达成”,会让我们误以为设定目标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有效,但随着“志向”变得越来越“高远”,实现的希望便越来越渺茫——这便是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把成功视为探索发现的过程会很有用。我们可以认为画出一幅杰作本质上是在所有具备可能性的作品集合中将其发现,好比我们在一切可能性中搜寻想要的那个“唯一”,即我们所谓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去过的地方.无论是目之所及还是心之所驻,都会成为我们开拓新思路的踏脚石。
️通往未来的唯一线索,只能在过去中寻获。
️带有踏脚石性质的事物,是通往更高层可能性的门户。我们必须先找到这块石头,踩稳后才能跨出发现的一步。
️作为一名大学新生,或许的确有办法能让你在30岁前赚够100万,但你并不清楚第一步应做的事。换言之,你必须先找到一块正确的踏脚石来站稳脚跟,再加上足够的运气和头脑,才有可能发现通向目标的道路。你可能在途中遇到不少踏脚石,但其中很多都难以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