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如果我们想对一件事儿「颇有研究」、需要发散思维,最后谈到发散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收得回来,从而开启了今天的核心主题:收敛思维。
实际上,收敛思维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避免陷入“信息焦虑”。
01 收敛思维:信息海洋中的救生筏
过度使用「发散思维」可以导致一些社会上的常见病:
1. 沉迷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容易引发焦虑
2. 比起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更可怕的是看过了很多书/做出了很多努力去积累却依然说不出到底「研究」到什么程度,容易产生挫败感
3. 和别人聊天东拉西扯,说到东马上又联想到西,看起来聊了大半天,但回头一想又什么都没说
在信息海洋中拯救我们的「救生筏」,就是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什么?
简单来说,收敛思维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将精力和注意力聚焦于核心目标,实现精准打击、靶向治疗。一句话:指哪儿打哪儿。
02 如何培养收敛思维?
靠的是问题意识和以终为始。
1)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当我们正在做事情/关注信息时,需要明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教授在指导学生时,经常批评的一点就是缺乏问题意识。初涉「研究」的人,很可能把对一个事物的探索变成面面观。例如,要求对“工作效率”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初级研究者,会先从搜索关键词开始,试图罗列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再梳理出「工作效率」相关的不同说法、讨论什么是「工作」而什么是「效率」、不同说法的起源、影响因素、历史背景、提升方法、使用工具等等。洋洋洒洒看似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一看都有了,一问全不精。而拥有问题意识的人,会先收敛到一个核心问题上。
我们看看前面提到的这些,应该关注到哪一个核心点呢?
答案是,都可以。进一步的答案是,看需要。
如果是讨论社会文化起源与发展方面的需要,例如文化研究者或者社会观察者,可以拆解「工作效率」这个主题,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什么是工作?什么是效率?为什么这两者会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工作会特别强调效率,而工作之外的(例如娱乐),就很少和效率联系在一起呢?
如果是研究经济历史发展的需要,要回溯过往,可以进一步提问:不同时代发展阶段对「工作效率」有何不同的理解?农业社会的工作效率表现是什么,如何衡量?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乃至智能社会的工作效率表现又是什么,如何衡量?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可不必回顾这个提法的前世今生,甚至不必读上十本书、学习十门课。更简单的方法是:把问题落到实际应用场景中。例如问问,为什么我会想到要研究「工作效率」这码子事,我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困难吗?我所遇到的困难表现是什么?再进一步对症下药。如果抛弃问题谈方法,也无异于耍流氓。例如,如果实际上遇到的困难是「囤了十本书却一本都没有读」,那需要回应的是读书的动力问题、读书时间问题等等,此时去搜索「工作效率」实在是缘木求鱼。
2)以终为始。
把这个信念和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了实现xx目标,我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在提出核心问题、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最大的诱惑是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不可自拔。你本来想解决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问题,于是开始搜索资料。后来看到一个讲延迟退休的新闻,于是开始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转向搜索职业规划。搜索职业规划搜到一半,又看到高空抛物进入刑法了,于是又开始看刑法都修改了些啥。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了,早就把开始想搜索的问题忘到了九霄云外。
03 收敛思维的内功心法
1)定好目标,树立问题意识。如果是看书,正式开始读书之前扫一眼目录,先假设一下读书的目标是为了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读书,就像小时候做阅读题先读题再读文章一样,快很多。(当然,如果是需要沉浸的经典美文,建议就不要带着这么强的目的性了,以免扫兴。)如果要做一个小的主题研究,也是要类似地明确具体的关注方向,以免像上文讲的搜索信息时漫无目的、事倍功半。
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注意自己是否还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偏航,及时回归。如果是读书,经常容易走神的人,甚至可以写在便利贴上,放在手边提示自己。如果是做主题研究、需要搜集信息,可以利用电脑上的便签,写一句简短的话作为浮窗置顶。
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句话是以往我们做文献综述时经常提到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关心那些和我们提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以能最大限度解决或者回答问题,作为判断信息是否可参考的关键依据。
4)既抛弃,也放弃。这句话和3)配合食用最佳。指的是与自己关心问题非密切相关的内容,果断断舍离。
还是举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关心如何提升我当下的工作效率,那么毫无疑问,我最关心的是工具和方法;至于其他视角统统和我无关。——这个角度非常实用主义,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不难理解。而应该警惕的是后面一种,如果想做的是理论视角下的分析,例如,试图开展历史视角下的「工作效率」研究,那么应该只关心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从人文和社会变迁的背景解读;至于各种工具和实用方法统统与此无关——甚至要唯恐避之不及。毕竟,注意力存在机会成本,为无关的事情投入精力,就意味着浪费了本应投入到关心之事上的精力。
04 收敛思维的限度
收敛思维过强,会导致一种倾向:只关心自己所关心的事情。这样一来,可以有两个肉眼可见的负面影响:
1)人际关系预警。对别人的事情不关心,甚至导致冷漠和麻木。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过强收敛思维的影响下,大脑已经可以自动完成「这个东西对我所关心的事情有没有用」的判断,当得出结论为「否」时,被打上了「忽视」的烙印,丢进注意力之外的垃圾桶里,外在表现则是「自私」、「冷漠」。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以某些极其细分领域为核心关注点的从业者,或者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更容易产生这种倾向。(这里并不是有所针对,只是说明工作性质可能对人格造成扭曲和异化。)
2)进展停滞,容易卡壳。收敛思维提倡的是指哪儿打哪儿,一定时间内可以使思考和理解某个问题的效率飞快提升、进展神速。然而,潜在的危机就是,一旦遇到了瓶颈,很容易跳脱不出来,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中提到了「问题意识」,然而,就是有些问题本来就存在于知识盲区——相比「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更难的探索存在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如何拥有知识盲区的探照灯?这就需要“还原思维”。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