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辩题乍一看起来简直多此一举,不过奇葩说的辩题一向都是小题大做,但实际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而又常常在我们投放出那一笔钱之后便不再理会的心灵拷问。
辩题: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我是不是蠢?
正方优秀代表是强大的执中oba,反方优秀代表是幽默的渐彪老板。讲真看奇葩说很难保持自己的立场坚定不变,更何况我这种本来就超容易被别人说服的墙头草⋯⋯但整场依然有许多新颖独特有深度的观点值得聆听和采纳,同时也引发了我个人小小的思考。
1.我们行善到底源于什么?
有时候我们收到一笔意外之财,于是打算捐赠一笔,有时候我们刷朋友圈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链接,就顺手点进去捐赠一笔。现在手机支付的发展飞一般的速度,几乎所有社交和手机银行这类能支付的客户端都带有公益项目。
我们随手捐完大钱小钱之后,基本就不会再点开这些链接和网页,有时候甚至可能再也不见这些链接的踪迹了。也没有人会在事后再去审视这个捐款的进展,这个受助者的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捐助的源动力到底是什么?大概在想要帮助别人的同时更多的只是我们自己释放了我们的善意,是一种自我成全。
2.捐了钱我们就是真正的善人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的。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正视《奇葩说》这个节目的魅力所在,里面的奇葩虽然各式各样,特别是看穿着发型和性取向,基本上没几个正常人,但是真正有思想的内容才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就连我妈都跟着我看了两集还赞不绝口。。。
现代社会我们无法穷尽所有信息,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和本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信息只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而已。所以真正的善人需要的不只是善良的同情心,更要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练就像菩萨一般用千眼看尽世间苦难的同时也看尽事物的方方面面不被假象蒙蔽。
3.行善时必须做出选择才是最无奈的可悲
慈善机构的出现填补了不专业的慈善领域,也填补了很多专项救助的空白,其中就有很多我们根本不会接触到的罕见病儿童。张泉灵讲了两个真实的案例,两个瓷娃娃病患者,一个完全卧病在床,日常起居完全离不开家人的照顾,另一个病情较轻,经过培训以后可以就业,然而在慈善机构的考量下,获得救助的是病情较轻的瓷娃娃。另一个案例更加悲剧,先天性的聋儿,只要植入巨额的人工耳蜗,再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变得跟正常人一样能听会说。其中一个孩子生活在农村,他的父母也没有文化,家徒四壁,另一个孩子的父母有高中文化和微薄的工资收入,所以最后第二个孩子获得了可以改变命运的人工耳蜗。
做选择也许不是最难最痛心的,真正艰难痛心的应该是放弃一个更加绝望的生命,现实只能让悲惨的人和家庭彻底失去改变命运的希望。
当然,有钱的人可以选择可靠的慈善机构回馈社会,没钱的人可以擦亮自己的双眼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是只有出钱才是行善,日行一善,功满三千。
最后,希望所有人善心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