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小孩子在抢东西,比如说一个小兔玩具吧,两个孩子都想要,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处理呢?从自己的孩子手上抢过来,给另外一个有没有家长是这么做的呢?即使这样的处理,本来是两个孩子的事情,由于家长的介入就变成了三个人的事儿,而孩子出现的这个问题,最终又是由父母来解决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呢?哦,我明白什么是分享了,就是把我的东西抢过去给别人。那么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同时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呢?
ICPS是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的缩写,不是很好,理解也不好,记一所以可以改为I can problem solve,就是我能解决问题。
对于刚才的情形,作为父母,我们要介入,但是我们只是引导而已,可以首先问一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做你们两个都可以玩呢?你们自己来想想办法。作为父母,只是引导孩子去思考,而不是把事情揽过来解决,当孩子从刚才争吵的情景中抽离出来,思考以上问题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大度,好啦好啦好啦,先玩一会儿吧,我在玩,他们的重点不再是我必须玩,而是怎么样我们两个都可以玩儿一会儿呢?这其实就是教练型父母要做的事情。
那么作为孩子,我们怎么样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首先是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拥有同理心。一个常常被忽略感受的人,也会忽略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倒了,委屈了,“哭什么哭”,不让孩子哭,这其实就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应该同理,孩子怎么样?摔疼了吧?妈妈知道你很疼我,给你吹一吹,讲个故事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情上,孩子一会儿也就不疼了。平时看到某个报道或者某件事情,可以问一问孩子,你觉得主人公的感受是什么?或者借助生活中的观察来谈一谈孩子自己的感受,这主要是为了丰富他的情绪词汇,在这里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多的评判孩子,否则孩子会远离你,觉得与你聊天压力太大,比如说他生气气愤了,你说“有啥可生气的”,他不被理解,慢慢的你们之间的话会越来越少。
2.角色扮演的方式。比如说孩子在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很好,那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进行一次角色的扮演,回顾一下当时的场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解决办法。
3.从小让孩子学会头脑风暴。教练型的父母都会用一招“然后呢”,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横着放,和孩子一起画一个思维导图,把遇到的问题写在正中间,通过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法,父母可以多追问几个“然后呢?”让孩子学会想办法。
ICPS的核心精髓,就是要让孩子养成教练的思维、成长型的思维,相信方法总是比困难多,不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困于当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我是旭日暖阳,这是100天写作践行打卡的第31篇,阳康之后开启新的阶段的写作,期待自己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