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流亡过至少七座城市,跟随过四个男人,两次怀着前男友的孩子和现任结婚,她顽强勇敢,不向命运低头,她是反封建的斗士,也许很多人包括我都没有读过她的作品,但却知道她的绯闻。连她自己都说,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她就是萧红,民国才女之一,她一生都在动荡不安中挣扎,她31岁就死了,虽然“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但她真正活过、爱过、写过。
电影《黄金时代》讲述了萧红创作的黄金时代与四个男人的感情故事。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就想要了解这部电影的导演。导演许鞍华说,萧红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把萧红的问题弄清楚了,我自己的问题也就清楚了。许鞍华会有什么问题?她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一生没有绯闻,本人一直单身。这样的导演,她和萧红会有什么共同的问题?如果有,也许就是,如何在世俗的条条框框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发挥自己的才华。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河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薄情,只有祖父让她感觉到爱和温暖。只可惜,祖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也许是因为亲情缺失,她才会有情感依赖症,把爱情当做救命稻草紧抓不放;她和鲁迅的情感,也许就是她对祖父的移情。
二十岁时,父亲将她许配给小官僚之子汪恩甲,为了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她与有家室的表哥陆哲舜一起出走,在北京求学,同居,被家族不容,断绝经济支持。
表哥退却后,无依无靠又无经济来源的她找到了未婚夫汪恩甲,与他在东兴顺旅馆同居,在她怀孕七个月时,他们已赊欠旅馆六百多元食宿费,汪恩甲借口回家取钱,从此杳无音讯。挺着大肚子,交不起房费,她被扣在旅馆的一间小仓库当人质。
她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写信求助,副刊编辑委托萧军去探望。两人言语投机,彼此倾心。当萧军看到她的诗、她的画,被她的才华吸引,影片中有一段老年萧军对当时自己的心理描写:“这时候,我似乎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当时我认为我的思想和情感也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萧军找不到解救她的巨款,一场洪水给她带来了福音,她趁乱逃跑,和萧军生活在一起。萧军做家庭教师,勉强维持着生活。虽然穷困潦倒,但是有情饮水饱。萧军将她带入文坛,萧红从此走向写作之路。他们写信结识了鲁迅,她的《生死场》便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而萧军也出版了《八月的乡村》,他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而他们的爱情却渐行渐远。萧军主张的爱情是“爱就爱,不爱便丢开”,他和萧红生活期间,他和一个叫陈涓的女子明铺暗盖,还搞大了朋友之妻许奥华的肚子。他打了她,脸上种了,许广平和梅志询问,她却为萧军掩饰说自己不小心碰的,结果萧军骂她撒谎不要脸。萧红的身体和心灵布满了创伤,于是和萧军公开分手。而我认为自始至终她是深爱着萧军的,因为深爱,才会受伤。影片有一段萧红在香港看望梅志一家,当梅志把萧军在兰州结婚的照片拿给萧红看时,萧红的情绪一落千丈,眼眶深润对梅志说“我先走了”。
接下来是端木,伤痕累累的萧红又怀着萧军的孩子,此时,只有端木能给给她一丝温暖。于是萧红和端木结婚了。在婚礼上,萧红讲了一段话:“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没有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下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可是事实证明,萧红再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端木性格懦弱怕事,在武汉、在香港多次抛下分分钟会有生命危险的萧红离去。
最后一直在萧红身边照顾病入膏肓的萧红的人是她弟弟的朋友骆宾基,他接受了端木的帮助,答应留下照顾萧红,他也是后来写萧红传记的作家。萧红在贫病交加中坚持创造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她终于在日军的轰炸中缺医少药地死去,仅仅31岁,在她创作的黄金时代离开了这个世界。
全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镜头是,萧红被端木丢在武汉,大肚子的她拎着三大包行李,摔倒在武汉的码头,爬不起来,没有赶上去重庆的夜班船,直到快天亮被人拉起来。而这一段又让我向想起萧红和萧军第一次见面聊天室时,萧军问萧红,你为什么还眷恋着这个世界?你现在自杀的条件如此充足。萧红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能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存在,就因为这一点,还能维系着我。
全片最明快的一个镜头是,萧红在鲁迅家,穿了一件颜色鲜艳的红色上衣,问鲁迅,周先生,你说我穿这件衣服漂亮吗?鲁迅说,嗯,不大漂亮,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鲁迅帮助过很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萧红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力推荐他的作品,为她写序,找人给她写后记,如数家珍地点评她的小说。萧红之所以名扬天下,与鲁迅的帮助有很大关系。萧红是他认为最有影响力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并认为她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萧红和萧军感情不和期间,多次往鲁迅家跑,一坐一整天,如果一定要说萧红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私情,那就是鲁迅对萧红如女儿般的疼爱,萧红对鲁迅如祖父般的依恋。
骆宾基问萧红,你为什么能和端木一起生活三四年呢?萧红说,筋骨若是痛的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影片最后的镜头是萧红死后,骆宾基在一个小摊上放了钱,抓起一把彩色的糖,他没有要找钱,他把买来的糖一口塞在了嘴里,他吃着糖却哭了,留下了眼泪。看到这一段我也哭了,为萧红,也为人生,生活总有苦涩,无论吃多少糖。
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她的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她不向命运低头,她永远做自己,而不是别人会喜欢的那个人。虽然她31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可她是真正活过,爱过,写过。她贫穷过、饥饿过、也风光过;她有如鲁迅、白朗、梅志、聂绀弩一样爱好文学的好朋友和生死之交;她曾和萧军深爱;她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脍炙人口的小说。
比起很多活到80岁的人,他们按照父母的期望选择学校、专业和工作,迫于社会的压力相亲交友,依照父母的意愿结婚生子,他们从来都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做事,他们仿佛没有了自己。而萧红活得那么热烈,她的一生都是饱满而丰富的。虽然她一再选错了男人,虽然她也许并不幸福,但是她从不抱怨愁苦,她勇敢而顽强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很多人把她当做反面教材,而我始终觉得她是值得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