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储藏的东西吃掉,应算做子女们对父母关爱的一部分。我们这一代人往往以忙碌为借口,上班累,下班忙,通常情况下,甚至连教育孩子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样一来,对周围人的关心和留意自然就少了,更多的注意力被自己的手机吸引。在家的时候,我发现父亲每天都在手机上刷视频,有些视频质量并不高,而且传达的信息也没有深思熟虑,这时候我会提醒他:看完这些视频,要了解一下国际形势和新闻,才能分辨真假。
特别是现在网上流行的那些教养生、教你怎么作息、教你怎么学易经的视频,在我看来,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信息。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更全面的信息,才能知道这些短视频信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比如,在南方喝的那种养生水,到了北方天气喝就不合适。我总是认真地告诉父母,要去找老中医,学一些更全面的知识,然后根据病情对症下药。
观察父亲看视频的习惯,我偷偷地帮父母取消了一些视频号,也给他们重新关注了一些新闻号和专业信息号。平常他们看的信息内容,都是朋友圈里同事发出来,我的父亲便会打开一个视频窗口,一直刷,一直刷,有时候还会对信息内容深信不疑。我想大概也是职业病的习惯,我经常给父母的手机更换视频号,接着他们便能看到当下新闻信息,从而降低大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力。
今年父亲的体检报告上写着“血瘀体质”,这是医院给出中医学结论,上面还写了一些饮食建议。仔细看了一下,全是父亲不爱吃的食物,还有一些吃了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的食物,这样一来他更是吃不下饭。父母那一代都是挨过饿挨过穷的人,生活在当下,不可能因为饿肚子而伤身体,大多数人的病是由暴饮暴食引起的。
前段时间,父亲到医院检查糖尿病,那位年轻医生跟他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结果父亲一日三餐,都是蒸猪肉、猪肉汤,吃菜心,吃得比以前更精瘦,走路起来不仅慢,两条细腿倒是有点像他母亲,瘦瘦的竹竿晃动着,一步一摇,显得他随时都会摔倒似的。然后,我的母亲开始责备他太听医生的话,一日三餐就像小猫小狗吃饭一样,多吃一点也怕血糖指数超标。这个病和高血压一样,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的常见慢性病。后来父亲因为打了太多胰岛素,晚上出现了狂躁状态,这下子把我和母亲吓坏了,便借着白天时间,赶紧送他去医院治疗。
出院后,父亲才开始吃除了猪肉以外的食物,但仍然控制着食量,也开始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他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用量,也就是说不会完全听从医生的建议,每天按照身体的实际情况注射。经过一年多的身体调整,人的精神终于恢复了,也不会因为注射量影响个人饮食,更不会因此而影响个人作息。观察父亲一年的居家调养状态,我不得不说,父亲遇到的那位医生,给出了不适当的用药指导,并导致了不良反应。自此,我不允许父亲再到这位医生看病拿药
最后,我建议他不要完全相信医生的话,也不要把生存希望寄托在医院里,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寄托于自己,用身体去体验气温、时节、饮食的变化。而且还要锻炼身体,把钱花在医院,那是很多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人们应该重视老年健康和锻炼,但多数医生尤其是西医,他们是哪里病了治哪里,并不全是整体观察和治疗,父亲应该吃药降糖之余,还应该用日常饮食结合中医,一起进行合理的身体调养,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老父亲又假装听从我的建议,在家里做着伸展运动,偶尔喝一两次养生茶,调整饮食,吃猪肉之余还鸡鱼等,他想吃的就夹一两块,尽量随餐饮食,依我看来,父母也有使坏的时候,用成年人的智慧去折腾后辈。
过了一段时间,见他身子骨硬朗起来,也养好了身子,我又对他说,现在唯有你多存点钱,我才能继续买保险,反正我大龄未婚单身,是得考你们养老了,偶尔给我点资助吧,唯有提出这样的目标,才能让父亲存钱快乐。
他刚70岁大寿,已不爱出远门,平日喝茶吃饭的聚会也降低,在家里最大的最大快乐便是来自存折里的数字。与他同龄的人相对比,他虽不懂养生,但依然爱看视频学个一二。前不久听闻与我们小时候往来甚密的“拘长叔叔与世长逝”,她的妹妹遇见我们的时候也闭口不提,母亲鼓起勇气仔细询问,才确认对方也是急病过世。这对我来说,父亲长期的慢性病倒也是能成为我们持久的忧愁,所谓人无忧伤,便难以过好这一生。
转念一想也就无妨了,能陪伴我们过日子,便是最好的忧愁。他守着存款过日子,小时候以为守财奴是不好的,现在父亲花钱给我报名游泳班,我想父亲成为书本中里的守财奴也是很好的事,他活得自在健康的话,更是我们一家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