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的观念都希望孩子听话,但现在很多孩子很小就开始与大人唱反调,说什么做什么都很随性,有时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儿子的妈妈老了,吃饭时经常拿不住碗而打碎了,于是儿子就做了一个木碗给他妈妈用来吃饭。一天儿子也看见自己7岁的儿子在削木头,问他干什么?回答说做个木碗给老的时候用来吃饭。
我们经常想着怎样去教育孩子,却很少想着怎样呈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孩子时时刻刻的在观察,吸收,学习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我的行为习惯,这种能量与习性的传递就像是复印文件一样代代相传。
我们会看到一些企业家平时非常的忙,企业做得很好,孩子也教育的不错,学习成绩和性格都不错,向她请教,怎样教育孩子?他说,平时那么忙,还有时间专门教育他吖,就让他自己去学呗。
当然,这里面的说法也有谦虚的成分,也有很多企业做得很好,但是孩子教育却不是满意的。但这种没有时间管他,跟《不管教的勇气》里面的教育理念,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不管不是不理不睬,而是将焦点和精力专注于塑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说勤奋、严谨、敬老、平等等正能量环境,让孩子在这样子充满爱的环境中,慢慢茁壮成长,孩子的习惯就播下了勤奋严谨,敬老文明等等这些正能量的种子。
命令要求总是容易的,而向自己开刀,改变自己行为则是不容易的,尽管大家知道了相关正面教育的理论,但是要做到与孩子平等,并时刻中专注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实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里面也包含着命运的一些秘密。
本来出生一样的两块石头一块能够吃苦,能忍受了工匝雕刻的痛苦,而成为了佛像,另一个会不能忍受工匝雕刻的痛苦而成为了石阶,最后石阶在外被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而佛像则在庙里端然而坐,受人供奉。能主动吃苦的人,不仅可以宊跛自己的局限改变自己的人生,同时可以影响下一代,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愚公移山贵在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教育儿子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品质的呈现与传递。而教育的上策就是将这种精神品质,通过言传身教完全呈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这精神品质的魅力与能量,让孩子自动生成培养这种精神品质的内在动力。只有我们做好了,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