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讲述赵、魏、韩瓜分晋国的事情,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在后来就是赵、魏、韩先后联合把智氏、范、中行灭掉而三分晋国的事。
《资治通鉴》中主要简述智伯不听劝告、狂妄自大,执政后欲灭与其同列卿大夫位的赵、魏、韩三家,想取代晋国。与魏、韩共同对赵氏发动的晋阳之战中,却被韩、赵、魏秘密联合反攻,智伯被最终被三家擒杀。

那么,智伯真的那么昏庸吗?
智伯,即苟瑶,又叫知蘘子、知瑶(智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智伯瑶。
《通鉴》中讲述智伯优秀的地方有五点: 一是身材高大;二是射箭和驾驶战车很厉害;三是技能和才艺都比大多数人强;四是巧言善辩、文辞优美;五是坚强刚毅、果断勇敢。 而他的缺点就是没有仁德之心。
其实智伯是不是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呢?个人觉得书中的智伯除了狂妄自大其他所说优点一点都没有看到!
为什么说书中智伯只有狂妄自大呢?
首先,智伯当上领导执政后的某一天,他和韩康子、魏桓子举办一个宴会。智伯戏弄、羞辱了韩康子和韩康子的国相。
智伯的家臣智国看到智伯如此狂妄,于是告诉智伯要提防被他得罪的的人的报复,灾难说不定随时都会降临!但是智伯毫不在意,还说“别人的生死存亡都掌握在我的手里,我不降灾难给他们”就算不错了,谁还敢降灾难给我。”无论智国如何引经据典来说明此事利害关系,智伯好不听取。
可见智伯的狂妄。真正有权谋的人就算自己再怎么厉害也不会随随便便去羞辱别人,至少看不起别人不会说给别人听,否则别人听了不高兴就会降罪于己。可是书中智伯却不是这样,他毫无谋略,是不是宴会上喝醉了酒就漏了本性,或是刚刚执掌了国政,心里有些飘了!他宴会上所言一点都不符合他巧言善辩、文辞优美的优点呀。简直是太狂了,虽然此时智氏的实力确实超过赵、魏、韩三家的任何一家,但是还不足以碾压三家综合实力。智伯哪来的勇气去挑逗三家其中一家的底线?

智伯的狂妄还不止这一次,还有很多次…
智伯分别逼韩康子和魏桓子割地于他,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想不给,但是他两的家臣段规和任章都劝谏各自的主人要权衡利弊,先把地给智氏。让智伯觉得这么轻易就得到土地会更加狂妄,他就会不断地跟别家索要土地,这样使得个个大夫恐惧而孤立智氏。
智伯得到了魏、韩两家的割地,还真就更加的激起他不断的索取心,于是他又向赵襄子割地,并且要求赵襄子割两个地方给他。可这次他遭到赵襄子的拒绝。
可见,智伯连续的得罪了韩、魏、赵三家,这实在不是一个有才能有好多优点的人的所做作为啊!他的狂妄把所有人的都给开罪了,而且还是没有计谋的单纯的狂妄呀!智伯可谓命数不久矣,可是他让三家割地还确实又符合他的果断勇敢的优点,可惜用错了地方就不叫果断勇敢,而是鲁莽、有勇无谋。
反过来看看韩康子、魏桓子虽在割地的事件中有勇无谋,但是他们却能听取臣子的意见,有谋略的臣子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再加上他们没有智伯那个狂妄自大的劲,所以他们遇事都比较谨慎而为之,气质这一块拿捏得稳稳的。
在看赵襄子拒绝割地害怕智伯打过来要逃跑,赵襄子问属下“我该逃到哪里去呢?”
随从的人建议他逃往长子城,因为那里城墙坚固完整。
赵襄子却说“百姓用尽力气才修好的城墙,我现在逃到那里去能得到他们的欢迎吗?”于是随行的人又建议他逃亡邯郸。赵襄子又说“从百姓哪里搜刮血汗粮来充实仓库,又要让他们受战争之灾,他们能接受我们吗?”
于是赵襄子就自己拿定主意去了晋阳,因为晋阳是当年赵简子有意派尹铎去建设的一道国家安全的屏障。尹铎在晋阳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和百姓同甘共苦。所以那里的百姓一定都拥护赵襄子的。
赵襄子气质这一块也是拿捏得稳稳的。他首先征求臣子的意见,权衡利弊,然后在做决定,不但能相较事情利害,还能自知之明。
不像智伯不但一意孤行,还不能辨别事情的利害关系,又不听劝告,最致命的是特别狂妄自大…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没有情商,可是看书中智伯的行为连智商都不高,不知道是不是书中故意把智伯描述成这样给皇帝看的。

说道这里,智伯狂妄的气息还没有停住…
因赵襄子拒绝割地,智伯大怒,于是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去攻打赵。
赵襄子逃到晋阳,智伯率韩、魏围住晋阳,并用晋水淹晋阳城。晋阳城里被水淹得百姓的锅灶都泡在了水中,青蛙都在四处乱跳,但是百姓都没有要投降的念头。
智伯巡视水势时讲了一句“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亡人国啊!”听到这话的魏桓子和韩康子分别用手碰和脚踩了一下对方,因为他们知道,用汾水可以淹魏国都城,用绛水可以淹韩国都城;所以两人面带忧色。
魏桓子和韩康子的举动被智伯的谋士絺疵看在眼里。事后,絺疵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智伯,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造反!”
智伯不但不以为然,而且还把谋士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絺疵知道后十分害怕,于是请求智伯让他出使齐国避祸。
看来智伯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个脑子!有脑子的人怎么会把这种致命的话再告诉别人,他显然是在逼着或者加速韩、魏两家造反啊!
智伯有那么昏庸无能吗?一点长处都没有吗?也许书中所述与真正的历史人物相差甚远!
《资治通鉴》严格来说就是皇帝的教科书,专门撰写给皇帝及大臣读的。估计司马光就是为了突出放大智伯在事件中的无能,同时也突出放大了韩、魏、赵三主的贤能之处;以此来敬示皇帝不能昏庸至极,要学习有贤能的人如何懂得任用人才(因为选用逆臣会危害忠臣)和听取人才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要有仁德之心和辨明任何事情利害关系。而智伯瑶就是司马光给皇上的反面教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