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可书名的理念。以前我一直信奉的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是一个很舒服让人很放松和包容我们的地方。在自家的本性随意,自由的。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能体现情感,内心,需求……所以也还有一句话体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是很认家的人,到哪里去住,包括回自己老家我都深感没有自己狗窝的常在。虽不是认床但那份随性和自在愣是少了几分的滋味。是有划地盘习惯吗^O^丿^O^。
小时候对家的理解,直到现在想来都是干不完的家务活,带弟弟妹妹。那时对家的想法是有多远跑多远,一到周六周日不用上学了可以借口上山砍柴,割草。从早上就会准备好东西恨不得从早到晚的出门不用回家。从出了门开始再到山上那可开心的,找野果子吃,偷果吃什么大胆的事我都能干过。还总是贪心的挑最多多,压不死自己,那也愿意,死撑我也要逞强。可以每次挑最多挑最大捆。每次想来都是从周一就盼着又一个周末的到来。可以不用在家里小心翼翼。因为做家务不好会挨揍。可以不用带弟弟妹妹,因为我下面还有二弟弟二妹妹,大姐大必须要带。不干家务活,因为妈妈要上山上干活,那家里的活我们小孩就得帮着干。所以老盼着可以上山上野着去了,上山了我啥也可以不用做了就能玩。到现在对大山的情怀还是最深厚的。小小的人儿拿着镰刀砍出一条路来走,山上的树得是高高的仰望。随便一稞树都能高过我们。那时的感受是大山很深很大。树很大又很高。藏着我对它无知的恐惧和对它喜欢的热情。可惜大人们用火把它毁掉了,烧掉了我们的回忆,烧掉了我们的童年,烧掉了与大山连接的情感。大山还是山但是是空空的山头了,没有了高高的大树,没有了茂密的杂草,没有了交织的腾,什么也没有了,剩下了复新复活的小草小树。再也回不去的世界就像回不去的童年,满满的痛心遗憾。
直到现在我对潮汕人家庭观念的理解还是深感排斥,不明白为什么女人的价值就是家里的所有家务,男人的价值就是在外处事挣钱。从来妈妈做完所有的家务活,甚至饭没煮好菜抄太咸,爸爸都会挨个批评。而爸爸直到今日吃饭都还会是妈妈端好放在他面前吃完他走人啥也不管。而我们小时候起就学着做家务活,被教育的理所当然,因为你是女人。弟弟则什么也不用做,因为他是男人。所以在我们家的整理和体现就只有妈妈的世界,妈妈的经营和妈妈的付出,所有的东西都归妈妈的,爸爸是一问三不知。在这样的家务整理体现的啥年代思想可想而知。从家务的延伸到情感的体现也会是男权社会的主导,重男轻女。在读这本书时想着爸爸妈妈经营的家和我现在与老公的家。我没有延续潮汕女人的传统,因为老公很体贴的帮忙承担了很多的家务活,主动做完了家里的所有事情。在我们小家的整理体现是随性和尊重。没有必须的规定有的是主动的幸勤者,没有很规整的条条例例但是放在哪里用完还放回去。没有华丽美观的摆设只是纯粹实用的生活品,贴切务实的每一天。活在当下,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过日子。用老公的话说好好的相陪。这是我们家的整理,我们家的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