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人的善意”

一个案例

与好友聊天,讲到了一件令他意外和痛心的事。

他的下属,由于工作懈怠,分管的工作出现了重大问题,被降职调岗。

对于这位下属,我是有所耳闻的。老员工,经历了很多个岗位,随着单位工作要求的提升和节奏的加快,但是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够,力不从心,跟不上步伐,后来提出辞职,离开了单位。

好友有着菩萨般的心肠,听到这位员工在老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打着零工,想想以往的情谊,毕竟他离开也没有犯什么大错,又有相应的岗位,又接收他回来,还把他安排在关键岗位上。

谁知老员工成了老油条,并没有像想的那样,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份工作,反而是心不在焉,只做表面工作,不注重工作能力的提升,管理的下属颇有抱怨之词,原本应该按部就班完成的工作流程都没有做到。

庆幸的是,工作的漏洞被发现了并及时得到了纠正,并没有带来恶性的结果。但是他心有余悸,想想不免后怕。

朋友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学习非常关注,经常以身示范,以善心对待员工,企业的声誉和口碑也名声在外。

看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表面上看起来管理好的企业,也会存在短板和不足。

他说,为了提升管理能力,没少参加行业的培训。看到那些标杆式的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是有一位有魅力,受拥戴的领袖人物,对员工付出了无限的关爱。“把员工当家人”的口号充斥着这些优秀企业的每个角落。他也愿意成为这样的管理者,学习回来之后就积极的落地执行。可是没想到方法相同,意愿相同,却有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他的善心换来的是懈怠和无视?一直倡导把员工当成自己的伙伴,用善意去引导他们工作,去帮助他们成长。这样好的发心却得不到好的结果?

对于好友的好意和善良我是深深的认可的,但对于出现这样的结局却是真心的遗憾,他的经历让人沉思。

一段分析

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他是用善意来对待员工,之所以出现问题,应该是他对于这句话理解上存在偏差。

重新解读

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管理的三个要素:激发,人和善意。从这句话的语义来讲,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关注点要么放在激发,要么放在善意,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按照流程来讲,人才是主角,激发是措施,善意应当是结果了。按重要程度排序的话,“人”应当排在第一位,一切要以人为本。“激励”排在第二位,是行动,方案,过程。“善意”排在第三位,是结果。前面“人”的要素落实到位,才会有想要的最终结果,获得更多的善意。

在源头上,首先要对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和筛选。善意和激发应该是在相对人群的基础上产生的。

激发人的善意本身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突出人的重要性,增强识人用人的意识,要意识到只有把人作为管理的对象,才能够达到我们激励的效果,获取更多的善意,

如果这项工作却往往是被忽视了,被弱化。就导致将重点放在善意上面,反而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朋友的案例就是一个证明。

换句话讲,只有对符合团队要求的人,实施相应激励的办法和措施,才会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

看清楚人,才能做好事

团队中有业绩突出,能力超人的精英,也有按部就班的合作者,也不乏猪队友。在这三类人中能够让激发善意的措施和方法,得到最大化的效益的人群,无疑是精英。把激发的措施都用在精英身上,并与之相匹配,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忽视了人的重要性,就是本末倒置的一种行为。

日本的经营之圣,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把成员划分为了三个类型。自燃型,不燃型和阻燃型,他在挑选团队成员的时候,一定是要让更多的自然型的成员加入到团队之中,将不燃型的团队成员转化为自然型,而将阻燃型成员清理出局。

中国有“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创办湘军,平复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他重视识人和用人,他的团队,最倡导忠诚和勇敢担当。

成功的团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人用人,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适合团队发展的人的身上。

我朋友的下属按照稻盛和夫的划分类型,就是阻燃型的人,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没有自我成长的意愿,凡事需要他人的督促,他的内生力量非常薄弱。按照曾国藩的标准,不够忠诚,不够勇敢。更是不会入曾国藩筛选人才的法眼。按惯例来讲,团队的管理层是应当符合人才标准的。朋友的痛心应当是在他的身上浪费了太多的情感和时间。

回归主题

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是一门大学问。《吕氏春秋》对于人才的鉴别方法,对我们当下仍有借鉴意义。从八个方面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能不能做大事,有没有担当精神。

“通则观其所礼”,在他个人命运通达,顺利的时候对人的态度。

“贵则观其所进”,得到重用提拔的时候,他在用人上的取向。

“富则观其所养”,当他富有,有能力的时候,是否有帮助别人的情怀。

“听则观其所行”,不仅要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是不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止则观其所好”,当他一个人的时候,能不能把持自己,约束自己的身心,做到慎独。

“习则观其所言”,学习的时候能否有自己的心得,说出不一样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穷则观其所不受”,处在困境当中,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贱则观其所不为”,地位低微的时候,是否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领导者想要提升识人用人的能力,不妨学习效仿这八个方面人才界定的方法,把激励和善意用在该用的人身上。

人和善意的关系,不仅在带领团队时要考虑,也延伸到与人变往的各个层面。处景不同,关系不同,而方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不管怎样,把握住主角,既使激励措施不够给力,仍能收获满满的善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