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不想参加,却又不得不参加的是婚宴庆典。亲友家的孩子男婚女嫁,人家邀请你,实在是不好推托。况且,礼尚往来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交往。我没有孤独症,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对目前的婚宴庆典有些不解。曾经的婚礼喜庆氛围没有了,代之以莫名凑趣的热闹。
走进婚宴大厅,找了张桌子坐下。客人陆陆续续地来,厅内差不多快满了,主办家人才出现,帮助后来者安排座位。音乐响了,声音大且嘈杂,说不清楚是多少分贝,但是对听力绝对有伤害。灯光骤然亮了,是那种摇滚式的大花球,于是那光也五颜六色的晃动,让人目力难以承受。无奈,得忍着,真正的庆典还没开始,音响灯光只是前奏。
闲坐无聊,观察一下大厅。中间有一条大约不到两米宽、高出地面的通道,直达婚礼台,是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边是餐桌,一边有20桌的,有15桌的,厅的大小,根据主家客人多少来定,反正客人是电话预约的,主家有数。
据说,通道两边的客人一边属于新郎家,一边属于新娘家,两家一起办,钱皆归新郎家出。大厅外收钱两家是分开的,各收各家的礼金,也就是说新娘家只收钱不付账(外地新娘在当地收钱)。
这个规定起于何时何地,是何人发起,又如何推而广之,就不清楚了。我首次了解是在七八年前南京金陵饭店,朋友的儿子结婚。她告诉我婚宴典礼花了四十多万,包括女方宴请费用。对此,我为新郎家叫屈,最初发起者应该受到诅咒。
摇滚灯光与音乐停了,主持走上台,宣布典礼开始,菜肴也逐步上桌。典礼项目繁多,不同规格的饭店,内容也不尽相同。
首先是求婚,新郎与新娘从通道两端慢慢走近,新郎手拿一束鲜花,向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走去,近前单腿下跪,举起花束要求新娘嫁他。
这是西方影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镜头,但不是在婚宴上,被搬到这里不伦不类。证书已经拿了,已经是合法夫妻,宴席上加上这一幕,莫名其妙。
然后新娘父亲带着女儿与新郎交接,把女儿托付给新郎。新郎、新娘双双走上台去,主持请证婚人登台讲话。接下来是主持分别问新郎、新娘“你愿意娶某某吗?……”,“你愿意嫁给某某吗?……”,交换戒指,拥抱接吻。基督教的结婚仪式被搬上台,大厅成了教堂,主持人变成了神父。最后是双方父母登台认亲,典礼结束。
前不久参加一个婚庆典礼,还见到安排四个穿着长衫大褂子的男性从通道上走过,接着是四个穿超短裙的女性再走过。这是什么呢?也是中西婚庆文化结合吗?恐怕是策划人突然想起这里是中国,得安排点中国味,别出心裁了一下,真是俗不可耐。
自始自终,主持人是指挥中心,喋喋不休地煽情,手舞足蹈地展现自己才情,指挥新郎、新娘与相关家人表演。亲朋好友们既当看客,又享受着美味佳肴。从走进大厅算起,大约3个小时,肚子没吃饱,身心俱疲。
现在青年人要结婚组建家庭,花费最多的除了买房,就是结婚费用,没有几十万,怕是拿不下来。女家所要彩礼就有十几乃至二十余万。我深深同情青年人,无怪乎他们把结婚一再推迟,挣钱不容易呀!
然而,令我困惑的是,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何以不能自己做主,要让人家去摆布?如果能显示高雅,显示身份,也还罢了。婚庆公司是为了赚钱,主持人的知识水平根本登不上台面,年轻人怎么非要花钱让别人去折腾。不可思议。
国人中有许多不爱动脑子,听说人家办事怎么怎么了,自己一定跟着学,不学似乎就不如人了。学的人多了,就成了一股风气,于是,跟着风气走的人越来越多,便成为习俗。习俗在自诩聪明人手中,又在更新,在发展,最终变成愚昧滋生的温床。
是否也有思想观念问题?特别是准新娘们,认为男方把婚礼办得越隆重,越舍得花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真有人这么想,我就只能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