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当你老了的时候,家人、朋友对你的生活是怎样的评价?你的性格是怎样的?他们回忆起与你在一起的时光与记忆是怎样的?
为以后要过怎样的生活的场景,在脑海中曾勾勒过;为了要做怎样的人,努力着;做怎样的人且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是怎样的,我没有想过!曾自信,做自己,与别人无瓜!你是不是也这样想过?
今天在书里看到不一样的观点,别人眼里的你,可能需要你一辈子的约束力来坚持自我,你做你自己,随时可以见异思迁,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因此,需要以终为始。那什么是以终为始呢?书里说:“用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即个人最重视的期许和价值观来决定一切。”如此看来,我定的目标不是人生目标,只是做某件事的目标,我要走向哪里,并没有人生大方向的守航。像一片落叶,风吹到哪里是哪里。
曾看到的一本书“以目标为起点,往前倒逼,逐步形成完整的行动规划。有了规划再加上行动,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在当时,只认为是一种做事的准则。
直到今日,看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以终为始的原则是“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即做任何事都需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这是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用服装为例,拿起面料做衣服之前,必须先有详细的设计图纸和工艺图纸,而在绘制设计图纸之前,需先在脑海中构思什么样风格和类型的人穿、要设计怎样的款式等每一细节。有了图纸,然后有剪裁和缝纫的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一件衣服。假使设计稍有缺失,在工艺实现过程中弥补,也可能会事半功倍。
失败的例子很多,多是在第一次创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想不到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目标需要做什么,因此行动过程中缺这少那,失败可预见。比如想要盘一个店铺做生意,根据目标来确定店铺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整合所需资金、店铺选址、产品生产、销售、原材料、设备等资源,缺乏明确的目标,以致资金不足、规划不周或对市场的解读有误,造成失败。
如何避免确立目标时走偏?这让我想到了《穷查理宝典》书中,芒格说“你确定的目标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可以考虑不能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怎么做”,运用逆向思维。
如何在付诸实践时避免失败?逆向思维也是很不错的,可以想象“完成目标需要A,那用B可以吗?或者“完成目标需要从A出发,是否可以从目标出发到A?”等。
“以终为始”在很多方面可以应用,但需要自己去设计自己的生活,有些人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不愿意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人或者事控制了自己,最终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等外界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