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73)
生存者:
精神与生存成为旷日持久的矛盾,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生存逻辑之上不可能建立圆满的精神性存在,生存的要求与精神的要求不在同一个方向,也不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我们每个人都是奔跑在两股道上的车,这种分裂感一直在无形中撕裂我们,成为尖锐的无法挣脱的隐痛。我们从来都只在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我们从来没有也做不到满足人的精神要求,连人有些什么基本的精神要求我们都不清楚。生存的标准我们很清楚,精神的标准我们无法确立,这导致我们创建了一个物质丰富的文明世界,同时也制造了精神荒芜的人类,不是吗?
感知者:
对,要清楚地知道,不是因为我们生存压力太大,我们顾不上或来不及关注、关怀及照顾人的精神性存在,是我们在生存竞争逻辑之下根本没有可能提供给人以精神软件,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让人的精神在某种良好的状态下运行,这不是人类的智慧能力和文明程度不够,是生命的伦理逻辑阻止着我们精神的良好存在,生命伦理逻辑是仅仅从生物生存的现象与过程事实中推演出的法则和依据,也就是说,生命逻辑根本没考虑人的精神因素,生存原则与人的精神存在毫无关联,我们彻底忽略了我们从建立语言符号开始的精神意识的存在,我们忘记了我们不再是普通的生物,而是精神性的生物,忘记了我们的精神特质,这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仅是生存行为与精神行为的选择矛盾,生存的作为就是精神的痛苦,这才是我们的难言之隐,生存的所得是精神的所失,生存的行为造就精神的灾难,这已经是普遍的事实。比如生存中的竞争与冲突是必然的过程,但血腥的屠杀和刻骨的仇恨引发了多大的精神灾难?生命的自私是正常的生存行为,但引发了多么重大的精神隔阂与心理困境?生存现场的种种行为,直接通过人的精神反映演化成为长久的心理事件,为什么那么多人犯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因为生存逻辑与精神逻辑的分裂性存在让人难以接受,所以酿成了这种灾难性的病变,我们的生存活动以牺牲精神存在为代价,这是我们人类极大的悲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精神出逃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下意识地想逃离生存的恶劣现场,我们都在寻找精神的出路和超越生存现状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们寻求宗教式拯救和修行悟道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在宗教式的集体拯救破灭之后,我们纷纷转向个人修行,这实际上就是个人的精神逃亡。越是精神需求强烈的人,精神逃亡的意识越是明显,不少人在生存活动之外,营造起个人的精神空间,这种自修的行为由来已久,特别是在精神更为禁闭的地区,修行的人就更为众多,修行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存在的形式,其情形就犹如蚕虫吐丝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精神壁垒,自己安然地躲在一片精神的自足之中。这样的修行行为在生存问题弱化以后更多地发生,修行者的自我拯救意愿强烈,他们的精神诉求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导致他们更加疏离生活,更加蜷缩在自己的精神小天地里,既脆弱又可怜,既孤独又无助,这就是人类“精神缺氧症”的显著表现。
人们的修行行为披露了我们精神危机的存在,也同时毫无掩饰地表露了我们渴望精神拯救的迫切愿望。我们暂且不论修行行为得到的结果,这起码证明了我们只求生存下去是不够的,我们的终极要求并非只是为了生存,生存的背后,或者说生存背负的才是我们的真正需要,我们的精神存在才是作为高级生物存在的我们的真正目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精神应该怎么存在?我们真正的精神需求是什么?修行能够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吗?精神存在是个人的存在还是人类共同的存在?无论怎么说,人类都已经到了进入精神性存在的时候,并且,不容迟疑,刻不容缓了。(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