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资深的吃货,对于美味是没有抵御能力的。正是因为多年对于吃的狂热,味觉十分的敏感,食物进了嘴,除了酸、甜、咸、辣的调料味,对于本身的味道鲜香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
比如,肉刚买回来,及时的去烹煮,无需过多的刺激调料去中和肉的腥气,程序也不要过于复杂,简单的切了后扔进锅里,然后大火去煮或者炒,肉里的腥气会随着水蒸气全都挥发掉,肉香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从锅里散发出来。
倘若隔了夜,或者从冰箱二次解冻后的肉,那则只适宜酱香味或者麻辣味重的烹煮方法。若是你拿这肉炖了汤,就是你放了葱、姜,再加了料酒,甚至于不死心放了几朵香菇,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鲜,肉的鲜香是无法在汤里呈现出来的,取而代之的是浓郁的调料味。
关于味道,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比如土豆丝,我认为酸辣的就好吃,一定要脆脆的,咬到嘴里咯吱咯吱作响。大学时与一好友吃饭,我们都异口同声的点了盘土豆丝,当服务员把菜端上了桌,我们都各自往碗里夹了一筷子。我就着米饭,大口的嚼着土豆丝,酸酸的辣辣的,而且火候也刚刚好,脆的嘎吱作响。
可对面的男同学只是夹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将筷子伸向那盘土豆丝。
我不解,“不是刚才你和我一起点的吗,怎么不吃啦?”
“不好吃!”男同学闷闷的说。
“挺好吃的呀,一直都是这个味呀!”我一边吃一边盯着他,心里想着真是个怪人。
“跟我妈炒的不一样,她炒的土豆丝糯糯的,没有醋,咸咸的特别好吃。”他筷子停在半空,若有所思的看着外面。
原来,每一个人记忆里的味道是最好的,你认为好的未必就是别人喜欢的。我们执着的喜欢一种味道,有时候是因为那味道里装着满满对于过往的回忆。
毛不易的《一荤一素》,不知道唱哭了多少人。一张小方桌,一荤一素的菜,是妈妈留给他最深的回忆。
味道里的深情,是做饭的人留给吃饭的人。
关于味道,我觉得应该拆开来说。比如家里灶台上摆的调料,盐、醋、酱油、蚝油、香油,包括做菜时同样会放花椒粒,辣椒段,姜葱蒜,可做出来的菜品的口味却大相径庭。
要想做饭好吃,不仅仅只是各种调料的合适配比。味的行成可以量化,但上升到道,则是一个人对于食物的敬意,以及对于吃饭的人的爱意,这里头缺了一样,都不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
味只是调料品带给口腔的刺激,而道则是做饭的人从一开始着手买材料,再到一堆食材的加工,每一个程序里都有着巧妙的构思和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做的人带着诚挚的心,真切的意必出一桌好饭。
品也亦有道。看过《向往的生活》的生活的人都知道黄磊做得一手好饭,每次对于食材的加工都十分讲究,火候的把握也很老道。每一桌菜都让人吃得酣畅淋漓。
嘉宾们也很捧场,吃饭时都会赞不绝口。努力的光盘或许就是对于做饭人最大的褒奖。去认可做饭人的辛劳和付出,才是干饭人的基本修养。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去品尝每一道菜的味,若里头再夹杂着过往的一些情感,那味和道会互相在身体里交融,这道菜也就加分不少。可若一边动着筷子,一边挑三拣四,用“吃别人饭砸人家锅”的态度去评价你所吃到的菜,那味道也会在他的嘴巴里,丢分一多半吧。
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味,但停在记忆最深处的,是那间平房的炊烟袅袅。最抚人心的,也是那缕缕的人间烟火。
我喜欢用砂锅做饭,是因为它可以从菜上桌到吃完,始终保持温度。我喜欢做饭,是因为想在这繁华而躁动的都市里,留给家人一世的温情。我喜欢吃饭,是因为记忆里有一个人,更有对于某一道菜的味道的执念。
【文字之光】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