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在讲解每首词的开头都会首先解释词牌的来历,比如书中第一首词,渔歌子:桃花泛鳜鱼上蓬莱,开篇【前言】即讲述了词牌《渔歌子》的平仄押韵,字数,词义,大致来历等。在此之前,我对诗词的理解不比大多数中国人多,更多的是小学时期背诗词的痛苦。是这套《枕上诗书》让我真正领略古代诗词之美,真正引起对古诗词的兴趣。起初只是跳着翻看一些小时候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看到诗词背后的故事,诗词被从这样的角度解读之后,一下被深深吸引了,但是对每篇文章开头词牌的介绍感到费解,什么平仄押韵,字数,教坊曲?到底在说啥,词和教坊曲有什么联系,当时没深究。
今天的日更本想再放一首词了事,但突然想搞清楚关于词牌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的就问万能的百度,百度一下“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看书随性如我,此时才想到从跳看的偏爱诗词中回来看一看这本书的前言,原来前言早就告诉我答案了,绝响、余音、舞衣、拨弄的琴弦。。。这些描述的词语无一不和音乐有关:
是云韶院中轻轻袅袅的绝响,是花萼楼头缠缠绵绵的余音;是霓裳羽衣舞过的盛世繁华,是凤尾龙香拨过的丝路花雨。。。。。。
由于必须有音乐相配的文学形式,最初的词牌大都从音乐中演变而来。隋唐盛世,最权威的音乐机构自然是宫廷教坊,因此由教坊曲演变而来的词牌便成了一支庞大的“主力军”。据后人考证,唐代数百支教坊曲中,成为词牌的超过半数,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数字字。。。
教坊乐曲磅礴大气,且多西域之音,即使演变成欢场中的佐酒小词,也绝不会本色尽失。虽然曲谱已无从寻觅,我们依旧可以从现存词作中聆听到当年的繁华。
结合之前自己看到的经典的宋词的感受,我幡然醒悟,原来古代的词牌就相当于现在的曲谱啊,而词也就相当于歌词。怪不得古人对吟诗诵词乐此不疲,这种感觉不就相当于现在的我们喜欢音乐,喜欢好听的歌曲,喜欢动人的歌词。无论哪个年代,音乐都充当着陶冶情操,愉悦心灵的角色。如果说听音乐是一种乐趣,那么那些会谱曲、会写歌词的人也就是创作者应该更加幸福,会唱歌的人也是幸福的吧。所以说每个会作词的人的幸福比只会听不会创作人的幸福应该更深一层吧。
我今天所弄明白的东西或许对多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常识,但是对我来说是在文字之路上精进了一点点,我认为多花点时间也值得,心里还是挺满足小确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