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毕,娃儿在玩耍,我呢?则是将手机里的相片拷贝到电脑,刚开始以为这只是剪切粘贴等待即可,谁知,在等待的过程中弹出“错误”指令,没有拷贝成功,上万张照片啊,又得重来,心里不断埋怨自己这么长时间要是能做到一个月拷贝一次,也不至于弄得焦头烂额.....
这情景,让我不自觉地和刚读完的《高难度对话》联系起来,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房间里的大象。当房间里进来一头小象时,应该及时引导其出去,如果避而不见,任其长大,等到发现房间的拥挤才想着要将大象赶出去,那将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与家人沟通中出现的隔阂就好比这头象,是选择及时引导其顺着大门走出去,还是选择避而不见?这样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笑话:一位女生日记记录男朋友一天的表现,无精打采,对她爱理不理,甚至话都懒得说,接着是女生一大段独白,写的心里的怀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而男朋友当天的日记就只有一句话:他妈的,xx队居然输了!虽说是笑话,但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影子呢?女生和男生想得完全不一样啊!我想如果有后续,这男生不好好解释清楚,可能要闹分手了吧!如果房间里出现了“小象”选择避而不见,这算是选择了待在舒适区不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有舒适区,记得《知否知否》里有这样一幕,明兰甩出一句:这日子就这样稀里糊涂过下去得了。不愧是明兰,她的话一语中的,击中了父亲的要害,如果明兰也选择待在舒适区里,我想就不会有后来的精彩故事了吧,希望时刻提醒自己:沟通也需要走出舒适区。
最近总看到这样的话:自己的核心要稳,用自己的磁场去影响他人。我想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健康的自我认知”吧。健康的关系源于健康的自我认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关系是建立在两个不完美的人的彼此真诚相待的基础之上的。是啊,没有人是完美的,想想作为父母的自己说了多少次“我是为了你好”,这句“为了你好”究竟是真的为了对方好还是妄想用一己之力让对方成为自己以为的那种完美的人?也许多数人认为是前者,现实却是后者,这点很残酷,但没有几个人愿意承认。健康的自我认知源自于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坦然,只有明白这点,内心才会变得更柔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记得初为人母时,对待那个软乎乎粉粉的小生命甚是耐心,轻声细语地对她说话,轻轻地为她换尿布,在澡盆里轻轻托起她,不忘对她笑,谁曾想,这样的耐心会在这个小生命渐渐长大而慢慢消失了。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当责备她不用心学习时,会突然觉得怎么自己就变成这样了呢?眼前的孩子不正是自己曾经小心翼翼对待的那个吗?只不过是跟自己心中想得不一样了罢了!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对话变成了在手机上进行,面对面说话却变得很尴尬,这是很危险的。需要倾听,倾听是亲耳听,这需要我们“强迫”自己 面对面交流,这是任何先进科技所不能代替的。与家人的沟通,需要的是这种面对面的沟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
进度条拉满,手机里的照片终于全部拷贝到电脑里,此时,我告诉自己,除了定时拷贝,其实不需要拍那么多照片,将拍照片的时间用来对话吧,好好说话,好好感知对方的心意,这比一大堆照片重要,这是《高难度对话》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