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这是要硬扯热点啊。
用股市的一句名言来套一套这个热点: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人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也许已经不是热点了。
1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事件大约是昨天,西风大佬的一篇《中专生数学竞赛吊打学霸团,是教育选拔的失败么?》
然后今天就接二连三地刷到好几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事件写的。
故事说的是,阿里巴巴数学竞赛,江苏省涟水中专学校的姜萍跻身第12名,她的前后都是全国和世界著名高校,而且全都是糙老爷们。
第12名,在人才济济的名单里并不算突出,但是就凭「学校名不经传」和「是一位女学生」这两条,霎时间成为了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现实版的爽剧——曾阿牛光明顶吊打正邪武林门派高手。
2
这些文章,都在说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选拔的是全面的学生,而不是偏科生。
说姜萍数学突出。说她偏科,所以无法读高中,而只能选择中专,说中专只学技术和语数外。
真的是这样吗?
据我所了解,姜萍中考的时候的每门科目是均衡的。
甚至说数学还有所不如其它科目,因为说她数学考试的时候做题慢导致没有完成,数学成绩并不理想。
所以,她中考考了621分(有条件上重点高中)。被一所四星级高中录取了,只是她最后自己选择了读服装设计专业的中专。
所以,读中专是她自己的选择。和是不是偏科关系不大。
姜萍自己说,服装设计是她的Plan A,数学只是她的Plan B。只是Plan B这个副业的能力暂时超过主业而已。
所以,她是热爱服装设计才选择读这所中专的,而非是偏科的无奈之举。
3
首先,我就很羡慕数学好的人。
姜萍同学虽然数学考试做题慢,算是有一些失利。
不过也掩盖不了她的数学光芒。
她数学上的伯乐,她在中专时期的老师,「江大版韦神」,95后的王闰秋在同一场阿里巴巴竞赛中也才取得125名的好成绩。足见姜萍的数学天赋有多逆天了。
而且,她是自学高等数学两年。
如果,她没有她的老师王闰秋的助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成就。
其次,数学好的的人,做其他什么事情也一定不差。
古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根本。
可以说,数学不仅为其他科学分科提供了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培养了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各类学科,乃至延伸至做所有的事情。
4
我想说的是,数学好的人,写作一定不差。
数学和写作看起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数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计算而闻名,而写作则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创造性的表达为特点。
这只是表面现象。
但实际上,数学和写作都需要清晰的逻辑。
数学好的人逻辑能力强,在写作中,无论是叙述一个故事还是阐述一个观点,都需要逻辑上的连贯性,让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
而且,数学和写作都强调结构的重要性。
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意义。
而一篇文章的结构则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效率。
一个好的数学证明就像一篇精心编排的文章,每个部分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整体。每次数学的新发现,都需要通过严密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向其他人传达他的概念。
另外,数学和写作都需要创新。
数学家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而作家则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手法吸引读者。
数学中的新理论往往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写作中的新风格或新主题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此外,数学和写作都能培养人的耐心和细致。
在数学中,解决一个难题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计算。
在写作中,打磨一篇文章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修改和修改。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完美的追求,是数学家和作家共有的品质。
最后,数学和写作都能提供表达和沟通的渠道。
数学通过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写作则通过文字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无论是数学还是写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理解和发现。
5
反向思维,如果我把写作练好了,我能提升我的数学能力吗?
B:你做梦吧!
可以试试!
感谢你读到这里!!!
本篇正文部分已结束。为了节约您的宝贵时间,下文内容可以选择性阅读。
共勉!
02 读半小时书,盖上书本输出
(2024.6.15)
今天,来一个稍微有难度的,叔本华的成名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于1819年。
这本书,前些日子将叔本华的生平、译者的话、英译者序言都看完了,正文只开了个头,一直没勇气读下去。
主要难点,我觉得是各种哲学术语(名词)晦涩难懂。可能是翻译的时候没有选择大众通俗易懂的词汇吧,又或者是我本人不大理解。
我,也算是大众的一员吧。
①表象。叔本华在开篇就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这个还比较好理解。叔本华的世界指的是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意思是我们感官感受到的世界——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世界在每个个体的一个表象。
比如他说,你听到音乐了,实际上声音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声源发出了震动,传到人的耳朵中,耳膜接收了震动反馈给大脑,大脑呈现出听觉这个感官体验。
言下之意,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觉世界,通过「我」呈现出来。
我以前也思考过一个问题,比如A看到的叶子是绿色的,B有可能看到的是蓝色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告诉B,你看到的这个叶子的颜色,就叫绿色。
所以,人与人交流的时候是不会有问题的。但事实上,颜色真的存在吗?
还有,同一片叶子,A看到的表象是绿色,B看到的表象是蓝色(虽然被纠正叫做绿色)。
因为颜色,也都是客观物体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子,被人眼睛接收之后反馈给大脑的表象罢了。
人,所能认识到的世界,都是世界在人的感知上的表象。「世界即表象」。
②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我是否可以理解成,意志就是某种规律?
因为叔本华不是从客观世界出发,而是从人自身感受世界的角度出发。意志似乎是表象后面的本质(规律)?
也有人说了,意志是生存的原动力。前面应该加一个定语——生物。因为叔本华有提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理性,把人的理性剥离掉,就剩下意志了。野兽有意志,人也有意志。
人被称为有理性的动物,因为人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野兽只会以生存为第一要务——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找不到食物就猎杀其他动物。人在理性的支配下会判断,宁可饿死也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等等。
剥离掉理性,剩下来的就是意志了吧。某种规律?
所以,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意志」
③世界完全是「表象」,世界也完全是「意志」。
叔本华批判康德的既不是表象也不是意志的存在「物自体」,是虚构的,使哲学走入虚无缥缈的歧途。
④主体。就是个人。叔本华提到主体可以认识一切,但本身不能被任何事物所认识。
原因也很简单啊,如果主体一旦被认识了,他的性质就改变了,就转化成其他主体被认识的表象了。
⑤充足理由原理。来源于莱布尼茨(我们高等数学里常提到的「牛顿—莱布尼茨」的莱布尼茨),任何一个事情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的充足理由。
这是现代科学的第一原理。
⑥物质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空间是位置,时间是后一个事件立刻代替前一个事件,然后自身又被更后面一个事件取代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割裂开时间,物质将僵直不动。割裂开空间,一切将居无定所,即后浪拍前浪的过程。没有同时存在的情况,也就不会有物质。
所以叔本华认为物质是活动的,是因果关系,是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没有活动,物质将不存在。
我认为,应该是感受不到存在。
因为感受不到,所以觉得不存在。比如我们感受不到780nm以上波长的红外线,就认为不存在。即使后来被其他仪器测得有这么一个存在。
对于人类感知来说,红外线就是不存在。
先输出这么多,这本书只能慢慢看。在输出的过程中很多名词要去问某度。
还有可能,看到最后,我根本就没有理解。也正常。
这又能怎么样?世界是我的表象,我的意志。
03 健身(含劈叉)
(2024.6.15)
虽说,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但是这个第3大点嘛还是要保留滴。
①休息中。原因1)身体一直没恢复,处于酸痛和发不上力的状态,好像还拉肚子。2)楼下的同学中考(这只是不锻炼的借口而已)
②劈叉。做了。这个就拉伸拉伸的运动没难度,还是可以坚持。只是什么时候能变成一字马?遥遥无期。
写完了。
(声明:本文的许多配图均经过AI美化,大家不用过分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