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阴,立春在即,盼春。
阅读书目:《春醪集》。
作者: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师从叶公超(亦是钱锺书的老师)等名师,在此期间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兼写散文;他的散文自1926年陆续发表在公共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在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金句 :
人世是这么百怪千奇,认命是这样他生未卜,这个千载一时的看世界机会实在不容错过,绝不可误解了天真意味,把好好的人儿囚禁起来,使他草草地过了一生,并没有尝到做人的意味,而且也不懂得天真的真意了。
我觉得我们年青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人生乐趣多存在对于一切零碎事物普通游戏感觉无穷的趣味。
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减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
现在只是一刹那,将来是渺茫的,只有过去是安安稳稳地存在记忆,绝不会失丢的宝藏。
本来青春的美就在它那种蜻蜓点水燕子拍绿波的同我们一接近就跑去这一点。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感悟:散文一向是个人最爱的文体,而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梁遇春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散文特点,他对于英国文学的独特品味及其为翻译外国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体会到他短暂的一生背后,高尚的人格。作者的生命极其短暂的定格在27岁,读他的散文,惊叹于其智慧和思考,“真要得智识,求点学问,不只那东鳞西爪吉光片羽的讲演不济事,就是上堂听讲也无大意思。……真真要读书只好在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这才能领略出味道来”(《讲演》)。这样一种无机心,又活泼泼的态度,作者所求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追求的方式不是为了面子,而是热诚。作者称赏的是“任性顺情,万事随缘”的流浪汉(《谈“流浪汉”》)。这里的流浪汉与“君子”相对,指的是精神上的流浪,他们不像君子那样瞻前顾后,而总是率性而为,爱憎分明。作者情愿做一个迟起赖床的懒惰汉(《“春朝”一刻值千金》)。迟起给人的快乐可以延续一整天,迟起可以调剂生活的单调,打破沉闷的生活。其对于人生的态度,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痛快地活着,才不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这样鲜活的思想让人喜心悦目,歌颂青春却也不忌讳谈死亡,对于死亡最可惊人的一篇,就是《人死观》。他勇敢地谈论死,带领读者遍寻大文豪对于死的看法,宗教家和科学家对死的论断,并谈及死的两端:永生与灭绝的两难(dilemma),最终号召我们有勇气去亲昵、拥抱、贴近死亡,感到恐惧只不过因为我们是个旁观者罢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咏叹,则在《观火》中体现。作者认为生活中最宝贵的一切都可以比喻作火——“热情如沸的爱情,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青春和死亡这样矛盾且极端的话题就这样在作者的笔下达到完美的统一,活着且尽情的拥抱当下,燃烧生命中所有的热情,以向死而生的大勇,不避不忌,怎样的豁达和通透!
人生的快乐,源于直面人生的勇气。“看遍人生的全圆,千灾百难底下,始终保持着颠簸不破的和人生和谐的精神,同那世故所不能损害毫毛的包括一切的同情心”(《查理斯·兰姆评传》),愿历尽千帆,此心不变,尽饮春醪,做勇敢的人,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