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向我推荐蔡崇达的《皮囊》。我乍一听这名字,想到了人皮灯笼,又想到了僵尸傩舞一类的恐怖事物。心里有点抵触。可是架不住好友屡次三番的热评,于是买了一本。我不借书。都说书非借不读,可是借来的书不能涂涂画画写批注,无从下笔的感觉就像你心中奔腾却得一脸正常,实在克制得辛苦。
买了却没有急着读。一是忙,这个理由真的很好用。二是翻看了前几页,心里还是抵触。韩寒给写的编者按狗屁不通,故作姿态,故弄玄虚,逻辑不清,自相矛盾。刘德华写的序看着像枪手所作,文艺腔十足,像朗诵比赛似的,视一个小自己二十岁的80后为“生命的明灯”,简直了。
搁置了半个月,偶然拿起,翻到了李敬泽写的序。果然有类似人皮灯笼的描述:“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瘆人。鼓起勇气继续翻下去。“写作就是再过一遍,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这话中听。有话好好说,像这样平实地说话,就很让人愉悦。
好,在课堂上静静地认真地看看吧。
02
第一篇《皮囊》。写他的阿太,一个倔强的心肠很硬的老太太,以不伺候皮囊为由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周遭和自己。这样的老太太存于你的周围,你肯定不会喜欢。我见过这样的人,或者某个人在某一时刻展现出来的相似模样,我就很不喜欢。作者如果不是一个心思细腻,感受能力很强的文学男,也是无法穿过硬壳,拨开刺芒去欣赏她的内心的。作者把阿太的简单粗暴上升为追求灵魂的轻盈,那都是臆测。即使这是真的,也不代表这就是一个可爱的有高度的老太太。我不欣赏所谓的“只要你的心是好的,性格乖张、牙尖嘴利是可以被原谅和被忽略”这一评价标准。每个人都有优点的,没有人有权利有资格有能力判定哪个优点是“最重要的”,哪些缺点是“可忽略的”。易怒的狠心的,因脾气而放纵自己一时粗暴却事后美化的,过得粗糙却美其名曰追求灵魂的,都不是善待生命、享受生活的姿态。
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被一个狠心的母亲一脚踹进海里险遭不测,却被母亲美其名曰“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九十多岁了还要爬上屋顶补窟窿,直到摔在地上不能动弹,死都不肯服老……像这样不肯循序渐进,不肯与世界、与时间好好相处,凭着一股裹着要强或自尊的外衣的蛮力费劲地与万物对抗。活成一根拉直了的弹簧,毫无弹性,不可回逆,这样的阿太,在深夜里幸福地笑过吗?温柔地看过花草吗?天真地梦过吗?
过刚易折,累人累己。
再说皮囊与魂灵,两者本是相依相存,何必分个你死我活。病躯很难培育轻盈的心灵,快乐的魂灵对身体必然温柔相待。不要只看到寒冬腊梅开,就以为折磨出来的灵魂必然芳香,还要看到春来万物苏,温柔之力绵绵深远。肉与灵实在无需两方敌对,不是必须折磨皮囊才能超脱魂灵。许多宗教信徒在世煎熬苦修,自我折磨着去期待来世安乐,本末倒置,用已知赌未知,实在不明。
03
第二篇是《母亲的房子》。看完这个我就准备把书收起来了,再也不会看了,除非多年后突然心境有改。
不是因为写得不好,不实,而是让我觉得不适。就像曾经同病相怜的人不希望别人剥开共同的伤口。
他的母亲这辈子都在跟一座空大的房子较劲。这个跟阿太一样倔强得莫名其妙的女人说是为了家庭的面子,为了丈夫的面子,必须把楼建起来,建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建到全镇最高,却又遭遇政策限制而拆除。这是一个荒诞逻辑下的荒诞故事。我可以理解,是因为我所处过的环境里,人们的逻辑和追求如书中母亲的一样荒诞。一旦荒诞成了常态,不这么想不这么干的人就显得荒诞。
前年过年的时候,我的母亲对我说老家的三层楼要拆掉重盖,理由是楼旧了,村里的人都在翻新重盖。她的言下之意我是懂的,真实理由是曾经最漂亮的小洋楼如今风光不再,如同她和父亲的面子。我没有同意。我不是不孝,而是不愚孝。这个村庄已经留不住年轻人,包括我的弟弟,这个村庄也养不好老人,包括几年后的我的父母。把钱花在一个终将废弃的建筑上,劳民伤财,还消灭了我们姊弟成长的记忆。不如把它的内里整饬舒适,让父母感受到更多惬意,而非让外人投来更多羡慕或是诅咒的目光。
这种价值观的差别,我们的父母往往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会认为这种差别是不孝的表现。人老了,总是害怕改变,尤其是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们这辈子都活错了。
我不知道蔡崇达为母亲出资建一个马上被拆除的楼,是出于男人的担当还是儿子的孝心,是出于对寡妇母亲的心疼还是远离家乡无力照顾的愧疚。我也不知道他将母亲这种无用的固执理解为爱情的坚守,是自我宽慰还是自我感动。他的三伯说他的母亲自私,我同意。将力所不能及的梦想嫁接在辛劳的父母身上和稚嫩的孩子身上,都是自私的表现。更何况,这种“梦想”又愚昧又不知所谓——家庭的完整幸福不在于一块刻着名字的屋前石头,不在于邻里敷衍的称赞,不在于自欺欺人的旧梦。人总该看清当下,努力往前。
这不是为人现实,是处世自然。不忤逆时间的流逝,不强争流血的旗帜,不压榨别人的自由。这是为人之道,何况是母亲。当然,你要说这些母亲囿于时间、空间的桎梏,将生命的质量浅薄化,是可怜可悲的。我同意。我也是这样看待我的母亲的虚荣和固执的,所以尽力满足,即使拒绝也尽量委婉不伤她的自尊。但是,为人子女,还有一种孝,应该是帮助父母成长。当有一天,父母停止了成长,甚至倒退的时候,子女应该努力推着他们前进,而不能自欺欺人地将那种沉陷、倒退升华为情怀。
与其给母亲一座四层高的空壳,不如为母亲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小屋。母亲的颜面长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功、孩子的陪伴就是母亲炫耀的奢侈品。
与其一起愚昧地粉饰旧痕,不如一起努力地蜕变新生。
04
这本《皮囊》就此收起来吧。安逸生活浸润出来的心灵可能一样欢快,苦难岁月孕育出来的思想却是千姿百态。不通也正常,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