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早在1983年6月6日,《时代》杂志就提到“压力”,但是至今没有解决,并且压力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本周读到一本书叫《共情力》,介绍一种方法来减少压力,那就是共情认知行为疗法(empathic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也称为共情CBT),它能够帮助我们逐步把自己从难以摆脱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并能够促使我们去寻求工作和情感生活中的意义。
什么是共情
共情(empathy)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完全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因为说到“痛苦”,每个人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绝对是不一样的。但这不影响,我看到你坐在牙医的椅子上张着嘴面对一把钳子,我就会紧张难受。这样说,你就理会到什么是共情了。同样,完全不懂得共情的人也不存在,但共情能力高的人,能理解更多人,体会更细腻、精准。
我们渴求被理解,这种需求比向他人解释要优先得多。这是共情的情感基础。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消极模式会带来很多很多压力,而且也会产生一种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因为消极因子会释放出压力激素皮质醇,当这些皮质醇达到一定含量时,会使大脑记忆中心的神经系统受损。
这种不幸带来的结果就是你可能无法进行很清晰的思考,创造力也会下降。皮质醇会导致神经突触数量减少。你的大脑总是按照一种相同的路线去运转,周而复始,你很难想出一件事情的新的解决方法,这导致你可能总是从很负面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要了解过去的伤痛是如何影响现在的感知的。压力多数时候是对过去的不安,导致对未来的恐惧,当下又深陷其中。
这就是为啥生存条件远不如我们的斑马,却不得胃溃疡。斑马在受到狮子追击,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承受压力,拼命奔逃。一旦逃出魔掌,就放松下来。而多数现代人,反复在自己头脑中重现过去造成伤痛的情境,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让我们的系统处在随时准备战斗的情况下,这不正常!
真正影响我们健康的不是压力本身,是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不相信压力会导致疾病的人,压力并不能击垮他们。
书中说,我们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治愈伤痛。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认同。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足够强,是可以把情绪和感受分离的。你可以感到“痛”,但不必承受“苦”。感知可以不带来恐惧,感知只是感知。
共情能为家庭关系减压
我们来回忆一下家庭矛盾、冲突是怎么产生的吧:工作压力给家庭生活带来压力,其他人的情感对我们产生影响,相互抱怨、指责,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倾听对方的诉说,更不可能去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处境、情绪、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认为对方应该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到的压力而承担责任。
指责对方,也就意味着把改变这段关系的责任归于对方,这种态度让两个人之间瞬间就能产生冲突。指责对方、相互抱怨,一方面是不愿意为家庭矛盾承担责任,另一个角度是证明自己无力改变现状。面对困难做出努力、去改变,是能力。改变不了,就承受,是坚韧。这个很难,但相对于改变别人,从自己着手改变总是简单一些。
情绪,多数时候不是别人造成的,是我们对别人行为的反应产生情绪。情绪失控的人,最熟悉的词是“应该”,他们心中对别人有各种预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太多固定的模式,超出范围就感觉不适,坏情绪其实是对未知的恐惧,愤怒是一种级别略低的恐惧。
对抗压力的心法和身法
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学者们研究发现,压力能够使人死亡的概率上升43%。幸运的是,这一发现只是针对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群。这是对抗压力的心法,我们对自身压力对把握程度,决定我们在生理上受压力影响的程度。真正威胁我们健康的,是我们对压力的反应。
那么,对抗压力的身法,应该有很多,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区分真实和想象中的威胁的能力,这个技巧对我们很有帮助,意义非凡。
我们有必要长久训练,不带情绪的体察。可以用“看只是看”的方法:规定一个时长,比如5分钟,看一朵花(任何事物都行),只是看,觉察各种判断、命名、情绪、想法等等,在你看花的这5分钟,从你意识里流过,不要去判断,不执着于任何一个想法,所有意识如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流动,你是自己意识的旁观者——开启第三者视角,不带情绪地观察,有利于从情绪和压力中抽离出来。学会这个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