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的时候,家里四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虽然人少,却也聚少离多。父母为了我们两姐妹奔波劳碌,我和姐姐时常被寄住在邻居家里。习惯了如此的两姐妹,在父母在家时候反而觉得不自由,所以当时并不期待全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
姐姐20岁结婚,适时我18岁,正念高中,姐姐结婚后一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从此,妈妈倒是不得不回家照顾姐姐和孩子。家庭的格局略有变化,但是事实证明妈妈也是在外面生活习惯了,不愿意长久在家里。
不久后我上了大学,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我离开自己生活了20年的地方却没有别的同学那么不舍,有的同学实在太想家,还专门请假回家或者让家里人来看看。而我恰恰相反,不但不着急回家,几乎把每个假期都排上了实习,打工。
大学毕业后,为了和男朋友在一起,我只身来到上海。而后在这里工作,结婚,生下了我们的孩子。一切顺理成章,但是这个时候,我特别想家。
我家现在是妈妈和侄女长期留守,妈妈种地,带孩子,平日生活得并不轻松,她每天碎碎念想和其他亲戚一样出门打工,准点上下班,饿了有食堂,困了有宿舍。带孩子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有多不容易,好在她渐渐长大了,妈妈不至于那么辛苦。
十一回家,正是农忙时候,爸爸妈妈成天往田地跑,哥哥姐姐也从外地回来帮忙,我和老公专门带孩子。这个时候家才是最齐整的时候。
虽然妈妈很忙,但是在我们回来前,她却给孩子准备了专门的毛巾,盆和婴儿肥皂,平时大大咧咧的她也着实令我感动。为了小外孙,竟也能心细如发。
(二)
我和老公从2010年认识后一直异地,中间也有几次见面,直到2013年我毕业,我到了他在的城市,我们在这里生活。
两个人的日子是自由舒适的,每天两个人一起上班晚上一起下班回家。周末时候出去玩玩看看电影到外面吃吃饭,别提多自在,那时想得太少,以至于现在我们很被动。当时的状态就是,满足于两个人在一起,异地太长时间后,在一起的时光令我们倍加珍惜。
2015年,我们在老公江西的老家结婚,在我云南老家也办了酒席,2016年9月底,我们的孩子出生,从此,家里变成了公公婆婆,孩子和我们。
家里的话题也从此变成了宝宝的辅食,尿片,衣服,玩具……我们自己也默默转变了角色,再没有两个说走就走的年轻人,只有四个到哪里都心系孩子的“仆人”。
上海的房子是我们租住的,在上海松江,距离我上班的地方两小时路程。家很小,五个人挤在60平的小屋子里已经过了一年。这是我和老公两个人的时候住的房子,家里多了三个人也一直没换。但是这个家对于我来说是完整的。父母孩子和我们,虽然生活中都是琐碎,却也其乐融融。
公公婆婆终究是不喜欢这样的日子,他们想带着孩子回老家去,好在现在孩子还在喝奶他们不得不作罢,这个小家得以维持下去。
(三)
我的婆家在江西九江,我和老公第一次回家时候,是他和妹妹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家里两层小楼。奶奶80岁了,却健步如飞,生活上的事情一切自理。家里人多也热闹,过年总是红红火火的。
那时妹妹还在上学,公公还在工作,我们过年时候回家,家里甭提多喜庆。
2015年家里建了新房,2016年装修好,这一切我和老公都没有帮过什么大忙,全是两个长辈一手操办的。新家有三层,带院子,房子建好后公公婆婆住在里面,妹妹平时上班也是周末回家。
今年10月5日,家里妹妹也出嫁了,我们回到上海后,江西的新家里就没有人了。奶奶84,不愿住新房里,她习惯了老屋子以及屋子周边的一切。所以公公婆婆想带着宝宝回家生活也是可以理解。家里那么大房子,条件那么好,何苦在上海这个犄角旮旯里过着紧凑的生活。
无论如何,于我而言,家的意义在于家人能生活在一起。亲人们天天见面,一起吃饭,这就是生活的最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