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一书提出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它们每天都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认为它们是正常的,其实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在不断地被这种“有毒”的语言所伤害。如果不是被阅读点醒,我也是用招“杀人”和正在“被杀”的人之一,而现在,可以选择不“杀人”。
一、道德评判
在沟通中,非常容易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给对方下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符合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但未必就是实情。从主观出发的我们的认识基本上都是这一类,比方说,我姐喜欢打扫房间我就说她有强迫症,但也许对于她来说每天的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又比方说,陈乔恩没有在kimi离开的第一时间发个微博,各位大神们就辱骂她觉得她没良心。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心理预期去判断事物、要求他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所谓的“道德评判”。而正确的沟通方式则应当是表达客观事实。公司领导表扬小张说,“我刚刚看了下打卡记录表,小张这个同事本周加了三天的班,使得某项目报告得以完成,现在对方公司对我们的这个项目报告非常满意。”于是在场的小明私下里不愉快的想“真是个心机婊,本来工作时间就弄完的事儿,还专门加班表现。”小明的想法就属于出自个人想法的道德评判,而公司领导列出了打卡表上看到的三天加班的情况的表述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并没有直接作出加班就是好的这样的判断,只是在后面转述了客户对报告表示满意的情况。这种评判常常是把对方看成是不道德的恶魔,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可理喻的。而事实上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了解客观事实,只是武断的给人贴上各种标签,它暗含了我们难以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我嫌弃我姐打扫房间太勤快是因为我羡慕她会这么好的习惯,什么时候都一尘不染的,是一种嫉妒。比如大家骂陈乔恩是因为他们对kimi特别有感情,希望看到kimi的好朋友能在他死后的第一时间发声给予大家安慰。而小明那么评价他的同事也许是因为他本身和同事不对味儿,以及他觉得公司领导重视他的同事多过重视他。这一系列的评价都阻碍了我们和对方的沟通,因为心有芥蒂。
二、进行比较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和他人做比较。”做比较永远不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比较的方式也是一种评判,让对方觉得他在你心里十分的差劲。比如流行的那句,我们都活在邻居家的孩子的阴影下。他们的成绩总是比我们好,道德品德也比我高,母亲常说,你看看人家那谁谁谁,你再看看你。也许她的本意是想激励你,但她却让你的内心过上了悲惨的生活。
三、回避责任
当你的表达充满了“我不得不”,“是你让我”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多半你是在回避责任。任何事情我们都是有权利自己做主的,而这样的表达看上去是被强迫了,实际上是你对自己肩负的责任的转移和回避。就好比曾经的我胆小懦弱,我会说是爸爸太宠着我了,让我不得不依附着他这棵大树活下去。但深寻内心的需求则是,我是一个见拐杖就想拄着的小孩,是我自己太害怕成长了,怕疼怕受伤。而当你探索到你的内心的这种需求的时候,也许当下会特别难受,因为这种真相的表达会让自己不舒服,且责任担负在了自己身上。而长久看,这个事实让自己开始有勇气迈步,去探索一下未来。因此我们尽量不要用语言包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要逃避他们。它会让我们自己发的变成受害者,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施暴。
四、强人所难
一般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威胁孩子说,“快点学习,不然就别睡觉了。”我们可以让孩子好好学习,但威胁、命令会让孩子心里面蒙受很大的伤害,觉得父母像是自己的敌人,只知道惩罚自己。比如夫妻关系中,妻子觉得丈夫结婚后一点都不浪漫了,于是抱怨说,“你不爱我了,你曾经的浪漫哪儿去了?你要是还和以前一样浪漫多好。”“和以前一样浪漫”这是个模糊的强人所难的词,因为丈夫未必知道他之前的哪一点在妻子那里看来是浪漫的。如果妻子表达的是,“我希望你每周送我一束花,每天早上出门前能抱抱我。”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
任何的异化的沟通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需要通过不恰当的语言去表达,而事实上通过恰当的语言也是可以解决这一切的,只是多年的行为习惯让我觉得这种不恰当理所当然。我们已经无法客观的表述事实,无法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了。沟通是一门功课,避免上述问题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