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有点标题党的味道。然,我真是个五音不全的妈妈,唱歌不着调,也踏不准节奏。学生时代,我恨不得逃掉所有的音乐课。而,女儿在1岁多的时候已经有非常好的音准,常常跟我说,妈妈,你唱错了。至今,我唯一没有被说唱错的,只有那首经典的《拔萝卜》。虽然尴尬,但明显可以感觉到,女儿乐感不错。到了2岁多,听了几遍的歌曲,无论中英文,女儿基本能准确无误地唱出来。同时,女儿拿起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小提琴,动作也十分娴熟标准。
嗯,难道五音不全的我真的生了个音乐小天才?实际上,我更愿意理解为似乎无意间我抓住了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刻意地引导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音乐胎教,可能也功不可没。
何谓敏感期?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过程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通俗来说,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处在某个时间段内,对他/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在教育工作中,利用敏感期的有利时机,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提供相应的环境刺激,通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对于敏感期,现在的研究只有一个比较宽泛的时间段,在不同的个体中又存在差异。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靠爸爸妈妈的细心观察,什么时候孩子突然间对某样事情产生了巨大的兴趣,那个时候可能就是某样事情的敏感期。
我一直怀疑音乐敏感期是从胎儿开始的。因为自己乐感上的欠缺,所以怀女儿那会我自己特别注意音乐胎教。在音乐胎教中我也特别注意胎儿的反应,同时结合我自己的喜好(歌曲肯定要孕妇喜欢的,孕妇的好心情是最好的胎教)最后选定了几首胎教歌曲,包括儿歌《小太阳》,英文歌音乐之声经典插曲《哆来咪》,还有纯音乐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那会,在闲下来的时候,比如每天开车路上,睡前,这几首歌总会响起来。
后来,女儿出生,给她洗澡做抚触的时候,这几首胎教歌曲也会播起来,当时纯粹想要孩子有安全感。(因为这是孩子熟悉的声音,播放胎教音乐,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学习音乐这事还有两个好玩的插曲。在孩子一岁以前,我重来没有给她看过手机。后来,孩子一岁两月的时候跟我和外公外婆到影楼拍照。意外发生,孩子割伤了三个手指,去医院紧急就诊路上,为了哄女儿,影楼工作人员用手机给女儿播放儿歌,女儿满脸困惑的表情我依然历历在目。自此,手机听音乐的日子开始了,那会听得最多的是《spuer JoJo》。这个阶段,女儿是外婆在带,外婆经常带女儿去玩各种球类运动,女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到这个情况的先生有点抓狂,他觉得女孩子不能只会球类,总得学点乐器,于是每天疯狂带女儿弹电子琴,拉小提琴。只要女儿在哪里,先生和他的小提琴就跟到哪里,还抓着女儿看拉小提琴的视频。那会确实觉得先生有点敏感了,但我也理解那是他爱女儿的方式,并没有跟他争吵。也没有持续几个月,先生的热情消退了。
在孩子一岁半左右,我开着车,坐在婴儿座椅上的女儿竟然唱起了super JoJo的歌……到了两岁多,女儿听过几遍的歌,基本能够自由哼唱,家里从早到晚都是女儿的歌声。偶尔地,听得老母亲有点烦躁,我好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也是这个时候,先生又出来作祟,又开始拉小提琴,女儿马上抢过拉,她也要拉。于是,先生给她买了一把小孩子用的小提琴,女儿竟然动作标准地拿起来。确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过,无论是唱歌还是小提琴,我也没有就此让女儿严肃地学起来,就好好玩吧,高高兴兴地玩,我想,当一样事情可以带来愉悦感受的时候,做这件事情就是奖赏,喜欢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