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个人全身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全部更新一次,从物质角度,“你”已经完全不是七年前的那个“你”了。而精神层面,七年时间,人的心态、思考逻辑乃至世界观也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综合两方面,“你”根本就不是七年前的“你”了,而现在的你也将在七年之内慢慢死去……
抛开数据的准确性,上面说的应该是事实。整个宇宙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何况是人。
在变化的世界里,不断变化的人是否该有一个不变的“初心”呢?
这两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快成大家的口头禅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很少有几年如一日做同样的事情而不变化的。世界在变,人还固守一个“初心”似乎是固执而愚蠢的。
如果只是这样想,我们可能误解了“初心”所指了——做具体的什么事不是初心,那顶多指向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为达这一目标所执行的行动方案,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最是紧密。环境一变,目标和行动必然要变,变化的目的却是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向着那个“初心”前进。
所以要做到“不忘初心”,就必须不断地拷问自己:那掩藏在阶段性目标下的、无法继续深挖的深层动机到底是什么。要不然,“初心”就成了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比如,当马还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时,制造更快的马车就是人们阶段性的目标;而毕竟有少数人知道,更快的速度才是人们的“初心”,于是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后,他们可以放下造马车的“心”,踏足陌生的领域,于是人类有了火车、汽车。而蒸汽朋克里描绘的世界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总有一些先锋,他们明白,更快的速度之下,更高的效率又是初心之内的“初心”,于是人类有了内燃机、电动机、有工质核动力、无工质……
小米在手机发布之初说,自己的驱动力是小米手机、MIUI和米聊三驾马车,而今,米聊已经被战略性地放弃了。米聊不是小米的初心。当初,小米手机的slogan是“为发烧而生”,如今这句口号也在小米手机以外的产品中慢慢淡化,它也不是小米的初心。我想小米的真正的初心是让更多的人接入它创造的科技生活中。于是,当它拿下刷机发烧友之后,就要迎接其他的手机用户;当它占据线上份额之后,就要转战线下;当它的手机站稳脚跟后,就要把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一切用品“科技化”。
追求丰裕富足的生活当然是每个人的初心(之一),可是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只有当下的技能和工作,那么更高的工资可能就成为他所以为的那个初心。在当今这个剧烈变化的世界里,如果他不走运地处于一个夕阳行业,那固守错觉中的“初心”就注定了他悲催的人生。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的背后,甚至背后的背后,都有一个初心,那是我们的原始驱动力,在不同的视角下,它呈现不一样的内容。我们不一定能把握它最真切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多一个视角,乃至多一些维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知道在这变化的世界里真的有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