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行书《枯树赋》的四种笔划特征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时抒写对故乡的思念并感伤自己身世的作品,全篇荡气回肠,亡 国之痛、乡关之思、羁旅之恨和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情怀尽在其中,劲健苍凉,忧深愤激。
褚遂良所书《枯树赋》(以下简称为“枯树赋”)墨迹已佚,仅有碑刻拓本传世。
枯树赋最大的特点是用笔出人非常精到细致。而通篇气势流畅,如游龙舞鳳;却又娴静安详,如月下佳人,清雅恬适。明王世贞评称:“掩映斐叠, 极有好致, …… 有美女婵娟, 不胜罗绮之态。”为历代书者所深爱。
下面谨将笔者在临习枯树赋时所感受到并总结出来的它的四种极有特点的笔伐分享给各位书友。算我的一点学习心得吧。
一、回钩撇
这种撇的写法,一般是顺锋轻入,稍下按,即逐渐提笔转中锋向左下行笔,先转轻,在临近末端时逐渐加大下按力度,到位后顿笔,隨即顺时针扭笔将笔锋向右上弹出。弹锋的力度和长短因字而异,还要看跟下一笔划的应接关系。扭笔弹锋的写法,是本人细察枯树赋帖自行揣摩提出的,我觉得他的这种“钩”与欧楷的“跪笔弹锋”是不同的。不当处请读者批评指正。这种笔伐在枯树赋中有三、四十处之多。可见已成为枯树赋的一种特殊风格。例字如第三行的第二个字“庭”字,第四行的第五字“鹿”字等,当然也有轻入渐重
(没有起笔时的轻按)和横切起笔以及横折撇等变化,末端如果笔锋轻转即提笔,则成为出锋。
二、中竖钩
解释一下,这里。中竖钩是对中锋行笔的竖钩的简称。这种中竖钩常见于提手旁,木字旁,寸字旁和立刀旁。行笔特点是露锋(或藏锋)横切起笔,稍按后转成中锋向下行笔,行笔力度是重轻重,起笔时稍重,转锋后行笔渐轻,临近下端时逐渐转重,行笔到位后顿笔、然后提笔扭笔弹锋出钩。顿笔要重一点,弹锋要轻(重顿轻弹)。与跪笔弹锋写的竖钩相比,这种钩写起来较为顺手,行笔也更自然。竖钩写好后整体感觉是坚挺有力。这种笔划在枯树赋中约有三十多处。
三、据左横
这种横在很多字中起到确定整个字的动势的作用,犹如张弓引箭,据左托右。如第六行的第六字“昔”字,第四行的第八个字“青”字。开始时
把这种横取名为“探左横”,后来觉得轻飘飘的一个“探”字不足的表达它在字中的定势作用,故用了一个“据”字。说简单点,就是字中的某一横向左边多伸出了一点。至於横的起笔则因字而异。一般为三种,一为顺锋横切入纸(方起),一种为由上一笔收笔带来的折锋反切入笔,还有一种是顺锋轻入下顿后转中锋右行的写法。但是绝没有轻入尖起渐重的写法。
四、重左畔
枯树赋中在遇到宝盖头或雨字头时,一般都用重左畔的写法。即把左边的一点写成较重的长点。如第二行第八字“守”字、第九字“常”字、第十八行第六字“霜”字。在《草诀
百韵歌》中有“绵头无左畔”的句子,行书作为从楷书向草书过度的字体,很多笔家在碰到这个部首时,都采用横切顿笔右行或承接上一点(点或短横)反切入笔的方法来写,就是不把左点写出来,一笔带过。因此枯树赋中特别强调左点的写法就成为一种很有特点鲜明风格。
以上就是我本人在近期多次临习枯树赋中总结出的一点心得,谨在此呈书法爱好者们交流。不当之处,敬请雅正。
呈近日书写的“七律春遊万绿湖”一首,诗云:七律 春遊万绿湖
己亥年元月十一
万绿丛中水一泓,
沙黄水碧山空濛。
弥弥细浪摇金叶,
隐隐层霄现彩虹。
缕缕和风催草绿,
声声燕语报春浓。
镜花水月成幽梦,
鳯舞龙翔祈上穹*。
* 最后两句是点景名。万绿湖有镜花楼,又有水月湾;游船的最后一个岛是龙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