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饿,叫做家长觉得我很饿,有一种冷,叫做家长觉得我很冷,有一种没前途,叫做家长认为我没前途,在家庭关系中,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子女就像是父母手里拽着的风筝,不管你飞向多高的高空,那根线始终都拽在父母的手里,那根线要是断了,在他们看来,风筝也就坠毁了。
当我们的社会进步发展,在生活,在职场中到了强调个性的时代,我们的家庭,却始终停留在寻求同一性的阶段。
我们的父母总是以“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借口实行思想绑架,从而达到从身心上都将子女同化的过程,他们内心有一种隐藏的诉求,这种诉求通过“你看你现在过得多好”,“你看你听我的话是不是对了”这样的形式进行了外化包装,使其看起来无懈可击,而实际上,在这场博弈中,只有父母取得了胜利,战利品,就是子女看起来很美好的生活。那么这种心理诉求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父母只想证明他们是对的,他们渴望的是制造一个思想境界同他们一模一样的复刻品。
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子女没有按照他们的设计生活,也许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他们忽略了,他们将之视为幻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本质是存在的,不管父母年龄多大,他们生活的生活阅历始终是狭隘的,与此同时,他们十分缺乏想象力,他们不能想象的不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无法想象自己有能力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为此,他们也只能用自己的狭隘去限制自己的子女,去寻求自我的内心认同。
而整个过程中,最可怕的并不是父母将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强加在子女身上,是子女有一天意识到,我的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居然都是对的。
这种认同感导致了中国父母越加僵化的思维方式,人一旦被认同,就会强化他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当大部分家庭都掉进了这个认同感陷阱,整个中国教育就正式走入了固有僵化的思想传统,那就是父母说的总是对的,进而让整个社会形态下的教育,都出现了放风筝式的扭曲。
我们又要如何去打破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呢?很简单,那就是证明自己比父母强,让他们在这种极端的冲突中寻求新的自我。并且,对于父母来说,强的表现十分单一,那就是能挣钱,能享受荣誉。
很多人会说,要是我能挣钱,能被万人崇拜,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那我就不会听我父母的话了。所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其能力都趋于平庸,不具备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社会压力这么大,很多人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这时候,以父母的稳定思维去思考,就是一种可靠的选择,子女自主放弃了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机会,甘愿沦为家庭的附属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父母的话总是对的,因为在父母能力范畴内,凭借他们的经验,便可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当你的能力无法超越他们时,这就是一个完美陷阱,以其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把子女这种个体,融入父母的思想范围。
所以,想要跳出这种家庭同化的陷阱,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我认同,确保自己是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这并非是说要事事与父母冲突,而是在避免冲突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你可以认同父母的观点,但你需要证明一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一些细微的行动,同样能够积累成为扭转父母想法的关键,比如原来很多父母认为打游戏是不务正业,随着电竞行业崛起,很多父母对此有了改观。
所谓改变,并非被动等待,你永远等不来世界极速变化,一夜之间有个教育专家跳出来告诉你父母,他们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让他们突然打开新世界大门。你所想要的,就必然需要争取,缺乏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的人,始终不可能从父母的钳制当中跳脱出来,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另一方面,永远不要用正确与否去衡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思想较量,在思维方式的领域,本就很难有对与错的界定,在父母的认知范围,他们必然是对的,这也是冲突产生的根源,我们和父母的认知范围,是截然不同的,接纳父母在他们认知范畴的正确性,也是他们能够理解你的关键,理解一词,永远是相互而不存在单一灌输的。
为此,要纠正中国风筝式教育风格,正面冲突固然是种快捷的方法,但最关键的并非要让父母去被动明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而主动放弃这根风筝线,而是子女首先要证明,你不是一个风筝,你是一个氢气球,是一个独立个体,没有这根线,你反而飞得更高,而不管过好过坏,你有能力承担,有能力负担起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