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是生活居有定所,能遮风挡雨,可以是在外漂泊的人落定的精神寄托。家是中国人心底最有安全感的庇护,出门一时难,在家千日好,这是我妈以前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漂泊在外的人对家的依恋和渴望近乎终身奋斗的目标。
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能有稳定的居所便成了一种幸福,也是心底最基本的渴望。初来深圳时对这座城市充满好奇和陌生,从乡村到省会城市再到国际化大都市,这中间需要适应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最贴近成长环境的便是深南路规划的绿化带丛中刚修剪过后绿植的清新,和散发着旺盛生命力植物细胞的活力。满眼青翠是内地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有如这些绿色生命一样旺盛的生命力,在刚来深圳的时间里,为了能让自己在这座城市立足,便是不停的找工作,不断的让自己能有稳定的居所。
那种焦虑和不安随时让自己陷入纠结,要不要回家,回到那个淡漠而又文化匮乏,信息闭塞的乡下。家乡不乏有外出打工寻找发展机会无望,无功而返的,也有听到邻里间提到哪几个人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流落街头,家人为了让他们平安回家而不得不狠下心不再允许他们外出。也正是这种先例更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恐惧感中,对搬家这件事也变得深恶痛绝。
但面对现实,工作经验缺乏,信息缺失,总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稳定的居所。收入高便能承担起优质住宿的房租,便能持续居住而不用频繁变换住所。因为搬家时总要面对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要选择哪些东西可以不留,哪些东西是必须带着的。等艰辛的断舍离过后,就是带着大包小包的物件赶往下一个住处。一切本着开源截流,为自己能在这座城市居有定所,能在这座城市立足而做长远的计划。
后来在深圳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家庭,总觉着算是安稳了。但世事无常,能让家可以称之为家的房子变成了商品后,家也就成了可变因素。
现在搬家是举家上下而发,得动用亲朋好友甚至搬家公司,也更不愿意搬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又或是获取更多生活便利,享有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不得不做出选择,舍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离市区较远的关外,挤进市区。居住面积变小了不说,还要挤入人流密集的闹市中。城市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能提供更多的咨讯和机会,也能享受更多的配套资源。但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生活便利的同时是生存空间的拥挤和狭窄,相对应的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这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