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学到一则,是讲荀氏八龙的。荀彧的祖辈父辈大多是品格高尚才华出众的名士,这会造就一个怎么的荀彧呢?
我觉得读历史就应该回到典籍中,回到语言本身,比如要读出一个历史上的荀彧,你就得从《三国志》中,穿透语言的外衣,让那个荀彧走到你面前,跟你交流,跟你辩论。你才能知道荀彧到底是谁?你才能知道你自己是谁?
下一学期要进行三国课程,我会依照我的思路进行人物评论。今天的主角就是刚才提到的荀彧。
荀彧的第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他的父亲荀绲为他娶了一个宦官唐衡的女儿,因他少年多才才少被人指指点点。据百度百科上说,娶宦官唐衡的女儿是因为父亲忌惮宦官。裴松之注说,定亲时,荀彧才两岁,成婚时得势的唐衡已死好多年。这个事情有点让人费解,这件事情后背的真相是什么?历史已经久远,模糊得什么也看不见。存疑,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复杂性,你不会一尘不染,你不会一无是处。
第二件事情就是何顒评价他的“王佐之才”,何顒也是当时的大名士,他的评价被人重视。话说为何当时人那么看重名士的评价,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考核方式,察举制,后来是九品中正制,由特定人物给你评价,别人不了解你,怎么评价,怎么办?你只能给自己命名,创造个机会让别人给你命名,外人哪知道这是真是假,不论如何,有了命名之后,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定没错。所以,也许荀彧有此才华,也许还不到,但是,可能性一定很大。荀彧也一定在不断努力,这才有了真正的王佐之才——荀彧。
这个命名决定了荀彧的一生旅途,被推举为孝廉,做了一个小官,适逢董卓之乱,外出做官,不久弃官回家,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战乱频仍,不宜久留。但是,父老乡亲竟然没人很从他,后来多被杀。史书记这一段好像是在表明荀彧的聪明。但是,不仅如此,荀彧号称“王佐之才”,他就要做与这个称号相配的事情,首先找到那个“王”,然后辅佐他,皇帝光杆司令一个,不能算,董卓屠户一个,算不上,同郡韩馥被杀,来不及看一看,袁绍,难成大业,曹操,不简单,就他了。选择曹操也许并不那么简单,袁绍,虽然是妾所生,但是家是四世三公家,世家大族,比荀氏家族要高,袁本初此人心胸不太宽广,瞧不起人,荀彧心里必然不平。而曹操,所谓阉人的后代,地位地下,但是能力和野心很大。这就注定了,曹操和荀彧可以在一个方面达成共识,那就是建功立业,大家都是做事情的人,那就好了,我发挥自己的才能,你做好我的主公,继续赏识我,多好。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疑问,离开故土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里是四战之地,而是因为别处有“王”,这里没有。大多数父老乡亲没有追随他,除了故土难离,还有立场不一,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站队很重要,活下来的都是站队站对了的人。
荀彧确实是个聪明智慧之人,看出一个人的未来,比如董卓,比如袁绍,还有曹操。有一颗仁心,救乡亲们,但是,没多少人搭理他。搭理他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比如辛评、郭嘉。很多人都看到现在的“王”是董卓,他却看到了未来的王——曹操。也许曹操成不了王,但是他荀彧能让他成为王,因为他想,他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