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包括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两部分。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
2004年5月1日,我和爸爸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帝陵。当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没有成立,这里跟兵马俑博物馆是两个独立的景区。2009年2月1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成立,对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博物馆进行统一的总体规划、长远建设、考古发掘、科研业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后来,每一次来到秦始皇帝陵,我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变化。2021年7月18日下午,我又一次来到秦始皇帝陵,一场小雨过后,漫步丽山园中,感觉非常舒适。
秦始皇帝陵位于骊山北麓,陵园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被称为“丽山园”。它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停工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总共历时39年,规模非常宏大。秦始皇帝陵所在的丽山园,有“回”字形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这里的两重城垣均为南北向长方形,内城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210米。在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门上修建有雄伟的阙楼建筑。可惜,城垣和城门均已被毁,只剩下曾经建筑的基址。
在内城中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城垣,将内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南边坐落着高大的封土,北边是建筑遗址和陪葬墓区。在这段东西向的城垣上,正对着封土北侧的位置,保留着一座宽度约9米的门道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门址周围有青色石块环绕,构成建筑边缘的石质散水结构。
穿过门道遗址,迎面的台基上,为一片宽阔的广场。这里竖立着三块重要的石碑,上面都写着“秦始皇帝陵”几个大字,成为秦始皇帝陵封土前方最重要的标志物。
其中,最早的一块石碑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竖立于1962年3月,旁边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竖立于2013年9月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在广场南边,封土的北侧,竖立着一块阙楼样式的石碑,正面用篆书写着“秦始皇帝陵”五个大字,上方装饰着瓦当和画像砖等大量秦文化元素。
过去,石碑的后方,有一段楼梯,直达秦始皇帝陵封土的顶部。后来,为了保护封土,恢复古代原貌,拆除楼梯,种植树木。从此以后,禁止游人攀登封土。如今,这座广场成为人们祭祀秦始皇帝的重要场所。
秦始皇帝陵现存封土平面近方形,外观呈覆斗状,有三层阶梯,顶部较平坦,高度约76米,东西长约345米,南北宽约350米。目前,封土占地面积约120750平方米,周围分布着众多的陪葬坑和建筑遗址。
在秦始皇帝陵封土北侧,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约18.75万平方米。它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被称为“寝殿遗址”。在《独断》中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
在秦始皇帝陵封土周围,发现各类陪葬坑大约180多处,包括著名的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文官俑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青铜水禽坑、大型和小型马厩坑等。目前,这些陪葬坑大多数已经回填保护起来,只有文官俑坑和百戏俑坑建成博物馆对外展示。
在世界范围内,秦始皇帝陵算是规模最宏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在《史记》中,司马迁曾经描述过秦始皇陵地宫的情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