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第六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N. N.的脑损伤导致他对主观时间的意识严重受损,丧失了全部的自我知觉,引出了这一章我们对意识觉知等知识的学习。
冯特,铁钦纳和詹姆斯较早开始了对意识的研究,在1892年詹姆斯就用“意识状态的解释和描述来定义心理学”。意识的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时刻有意识的觉知到的所有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三个水平来界定它:第一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第二中间水平,对所觉知的一个反映,第三高水平,对个体的觉知。自我觉知赋予一个人历史感和认同感,具有自传的性质。
具体我们来分析一下觉知的类型:
非意识过程,类似于血压的调控,但这些非意识的过程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进行的。
前意识记忆,当需要注意时才可以进入意识的记忆。
未被注意的信息,类似鸡尾酒会现象,对注意范围之外的信息的一种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用来解释无法用意识解释的行为。
我们对意识的研究就需要使深层的个人经验能够外显,也便于测量。出声思维报告(说明被试完成任务时的心理策略和知识表征)和经验抽样法(测试被试日常生活时的思维,意识和注意的集中程度)便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了解了意识的内容,我们来学习一下意识的功能(为什么我们需要意识),即意识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意识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同样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文化分享的现实建构起了重要作用。第一,帮助生存。帮助个体明了环境信息并计划在最有效最实际的行动中使用的这些信息。首先面对大量的信息,意识可以限制刺激输入的流量,其他被设计成为无关的背景噪音。其次选择储存想要分析,解释和对将来可能起作用的刺激,按照个人经验进行分类。最后根据以往的知识和不同的后果的想象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计划与执行控制,按照生活需要改变反应。第二就是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的作用。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价值观,情境有独特的个人建构,从信息输入时便已经不同,是自我感的连续性,有赖于个人建构的相对稳定性,共识效度促成了文化建构(由特定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对意识功能的研究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对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无意识对语言错误的影响的研究(SLIP技术:确定无意识力量影响犯语言错误的可能性的方式)来确定这个问题.儿童在将他们与其他人分开的时候便获得了主观的自我觉知,通过鼻点试验及其变式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儿童客观自我觉知的获得以及自我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的获得。
我们的身体受生理节律的影响,而生物钟与环境时钟失调的变化则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动。介绍了时差的有关内容(旅行的方向和跨越时区的度数是重要的影响变量,由西向东导致更大的时差,生物钟更容易延长)。对睡眠的研究我们要注意快速眼动睡眠rem的概念,通过对睡眠中脑电波的监测,我们发现一个睡眠可持续约100分钟左右(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约90分钟和约10分钟左右的REM)。每个人的睡眠情况不同受我们个人意识行为的极大影响。我们可以人为的控制睡眠长度,此外人的一生睡眠时间也是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主要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保证我们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NREM具有保存和恢复的功能,REM对某些涉及学习和运动技能的神经的建立以及保持心境和情绪方面和某些高级神经活动后的脑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睡眠障碍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将会有有极大的影响,而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既有生物学上的也有心理学上的。在这里作者介绍了几种睡眠障碍:失眠症(不能很快入睡,常醒和早醒等)突发性睡眠症(白天周期性睡眠为特征,由情绪兴奋突然进入OEM,常伴有猝倒,有遗传的基础),睡眠窒息(睡眠时呼吸暂停,婴儿而因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也有可能会出现),嗜睡(过度睡眠,常有生理学方面的根源)。
对于梦来说我们应该注意在睡眠障碍患者NREM梦是增多的。梦在我们的心理生活中如此突出,我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方面的含义。弗洛伊德将梦看作是强烈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按他的理论,我们对梦的分析就需要从显性梦境转化为潜性梦境,因为这些梦对个体来说是有特殊意义。在一些非西方国家,释梦则是文化组织架构中的一部分(梦被看成对将来的想象,面向未来,更多的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则是朝向儿童时期的经历和压抑的愿望。在霍布森和麦卡利的研究中梦不过是一些无意义的随机发放的电信号。但是梦的内容很多时候与我们日间所关心的事情有关,而且在成年期个体梦的总体内容保持相同,这些有关梦的内容的理论与随机的电信号的理论相矛盾。梦魇(让人感到无助和失去控制的梦境)与个体的创伤经历有关。
拉伯格及其同事证实了清醒梦境的存在(做梦会意识到正在做梦,并且能控制梦的方向可以习得)。催眠(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向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开始于催眠感应,能否被催眠还与可催眠性有关(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作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可催眠性具有稳定性的特质,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对催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疼痛的控制方面,自我催眠是控制疼痛的最好途径。要被催眠可不放弃个人控制,相反通过催眠我们可以练习控制。
冥想(改变意识形式,获得深度宁静,获得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可缓解焦虑,获得心理平衡。
幻觉是没有实际存在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逼真的觉知,与错觉不同。不同寻常的脑部刺激,精神疾病以及药物都可能引发幻觉。在宗教方面幻觉或许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礼物,对幻觉的心理评价依赖于观察者的判断以及决策经验本身的内容。
在本章作者还介绍了宗教狂热,龙舌兰豆和笑气等药物对人的心理的改变,以及精神促动药物的种类及其影响。精神促动药物可引发耐受性,生理依赖到心理依赖改变,既改变对外部环境的觉知也改变对内部觉知的知觉。海洛因,大麻,黑巧克力,酒精等,其作用机制都是通过刺激,压抑和改变神经递质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这一章的学习,我所关注的主要是有关催眠的知识,看似很神奇,其机理也不过是意识的问题,影视作品中那些对人的催眠控制或许只是为了观看的效果,在疼痛的控制方面已经证明了催眠的作用。另外,对某些成瘾类药物的了解,我们可以做到更好的控制药物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