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我的背景吧。毕业之后,任职于一家有百年历史的显微镜公司,目前在中国研发中心担任软件产品经理。
这个行业,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了。但是,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互联网影响的产品经理,我还是希望能推动这个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在第一周的读书中,看到书中关于产品经理概念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进化的比较,一下让我之前散在各个点上的想法可以有机地串联起来,下面就以书中的比较为主线,说说我所在的行业产品经理的现状和我的理想。
- 行业形态不同。
“传统的成熟行业,产品基本定型,主要是渐变式创新。用户也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固定的使用习惯。”这是书中的观点,但在显微镜这个行业,又有所不同。对于高端的显微镜,例如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依然是由技术驱动的,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由技术驱动的。对于大公司而言,目前保持行业领先的方法,大部分是收购。收购一些有颠覆性技术的公司,然后再渐变式开发为成熟的产品。这个模式,也是《创新者的窘境》所描述的一种大公司创新能力不足的解决方法。但是在中低端的显微镜市场,技术、耐用性等,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行业壁垒。近些年随着一些中国显微镜公司的加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软件,在竞争中越来越扮演重要的地位。所以,从硬件上来看,显微镜是一个成熟行业。但是,从软件上来看,还远远不成熟。这也是我想在公司推行的软件互联网化,把自己当作一个互联网公司,快速迭代,用应用占领用户市场。“产品要推陈出新,占领用户,先入为主”。 - 产品形态与成本结构不同。
“传统的成熟行业,多为实物;新兴行业,多为虚拟物品,用户数量大,杠杆效应明显。”和上面一样,如果考虑传统的硬件售卖模式,显微镜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如果未来软件应用可以脱离硬件存在,作为虚拟物品,也是足够“轻”的。只是,很难做到像现在互联网那样上亿用户的规模,你很难想象不需要显微镜的用户,会使用相关的APP。更糟糕的是,你也很难改变战略,把这个APP开放给其他竞争对手的显微镜硬件和客户。 - 生命周期不同。
随着竞争的加剧,由于所有的中低端显微镜的研发已经全部转移到中国,渗入中国人基因里的“快速基因”,即便是硬件研发,我相信也终将可以实现快速迭代。当然,作为一个硬件,由于本身开模、稳定性测试等要求,很难像软件那样以两周或者一个月为周期,但是敏捷作为一种开发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硬件借鉴。 - 盈利模式不同。
目前整个行业,确实还处在卖硬件赚钱的状态。但是,如上所述,软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未来,随着行业的变革,一定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多元盈利模式。在公司的另一个事业部,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型,90%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于卖完硬件之后的增值服务,甚至硬件本身都是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卖给客户。 - 用户心态不同。
这点在这个行业又有些不一样。不管客户使用的软件是否免费,客户一定是为硬件付费了的。所以,即便有抱怨,还是只能坚持使用。这是事实,这也是这个行业软件大多做得并不友好的原因。但是,客户可以忍得了一时,也是因为整个行业的软件都做的不是很好。未来如果可以把软件作为一个盈利模式的话,软件数量也许会急剧增多,甚至会出现很多通用性的软件,这个时候,才会像互联网一样,出现免费的可以很方便转到其他APP上的客户心态。但是,由于行业规模较小,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很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