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人潮涌动的地铁站,看着人头攒动的公交站,将一如既往的挤着公交,心中甚至没有丝毫的波澜。迟迟没有到来的公交,还是让人油然而生了一股焦躁气息。突然有个陌生人问是不是要去某某公寓的,要是顺道的话,不如合伙拼个车。想想疲惫的身体和拥挤的公交,拼个舒适的车回去还是蛮爽的。就这样,在稀疏平常的等公交行程中出现了拼车的插曲。当然我在车上也问了下有缘的陌生人,为什么没用拼车软件。结果也是不出所料的,“贵”(容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小哭一会)。
在移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代,为什么我们还是要通过询问陌生人来完成拼车呢?看一下这次出行的账单便能明白其中一二。从公交站到公寓的公交车费是1元,坐快车费用大概在14元,滴滴拼车费用是在11.6元,而我们拼车最后每个人花费是7元。毕竟我们属于价格敏感人群(吃土人群),过高的拼车费用很难让我们作出行动的。不知道大家在等车的时候心中有没有os过,要是有人能一起拼个车多好。
说了这么多废话,满怀好奇的我,当然是要去思考和剖析下“拼车”其中的玄机奥秘。
一. 用户调研
笔者在网上查看了些拼车相关的资料,同时也特意做了200多份问卷调研。在200多份有效答卷中,统计结果如下:
在回收的答卷中,用户的基本属性为,95%为学生用户,5%为在职人员;80%的用户是在二三线城市,20%的用户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关于拼车意愿:从左图可知,有22.9%的用户经常使用拼车,高达51.7%的用户偶尔会使用拼车,有25.4%的用户没使用过拼车。从右边图中可知,只有21.5%的用户从没想过拼车。因此,从问卷结果来看,愿意拼车的用户高达78.5%,有74.6%的用户有过拼车经历,拼车用户体量是巨大的。
拼车影响因素:从上图可知,拼车的首要影响因素是价格,这个与我们对拼车的预期是相符的,其次是安全问题(由于问卷调研是在顺风车出事之前完成的,但是仍然有高达62.4%的用户受拼车安全问题影响,其实真正的拼车是比顺风车安全很多的,拼车并未能在用户心中建立起安全的象)。对于拼车路线问题,只有40%的用户会比较在意,而用户更关心的是拼车时间上的问题。
拼客上下车位置范围:从问卷统计结果中可知,只有16%的人不接受绕路,因此当选择拼车时,用户在心中是有适当绕路的心理准备的。有接近70%的用户是希望能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当拼车路线越一致越会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
此外,根据笔者对一些用户的访问,不少人是因为感到与陌生人拼车会尴尬,不知道拼车人素质会如何等不确定的拼车人会带来不好的体验。
二. 拼车用户是谁
笔者认为拼车主要用户来源为“快车的下沉用户”和“公交的上升用户”。
快车的下沉用户:
1.难以打到快车,选择拼车
2.生活成本增加,出行支出降级,但又不太愿意挤公交
3.对支出比较精打细算的人
公交的上升用户:
1.不愿意等公交,不愿意挤公交,但是一个人打车又太贵了
2.消费支出相对升级,愿意选择折中的出行方式
拼车用户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是:
1)打不到车,不得不选择拼车
2)价格敏感型
3)时间相对充裕
最近,电商的拼团异常火热,消费升级或降级议论纷纷,不论如何,省钱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即使在美国UberPool也是亮点,不论是从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还是省钱等角度来看,拼车的市场前景是充满想象的。因此不仅需要在出行高峰期通过拼车合理配置运力,让更多用户完成出行,也需要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更多乘客来享受拼车服务。
三. 拼车中利益纠葛的三方
平台方:
1. 覆盖更多的出行场景,打通出行全链条
2. 增加平台盈利
3. 获得更多的乘客与司机
4. 均衡车辆在不同时段与区域的运力调度(拼车与快车的利益纠葛,如果起点终点相近,有10个人和10辆车,平台肯定是不希望过多的用户选择拼车的)
乘客:
1. 省钱
2. 能打到车
3. 更舒适的出行体验(省时省力,即少等待,少绕路,少走路)
4. 好的拼友
司机:
1. 赚钱更多
2. 路线规划更合理
由于三方的利益诉求点比较多,因此拼车业务需要考虑的均衡问题相对会比较复杂,只有各方利益达到均衡,才能促进拼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下文着重是通过乘客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利益平衡。
通过上文的分析,面向乘客的拼车有三个核心问题:拼车价格,拼车效率,拼车体验。其中拼车价格和拼车效率是负相关,即价格越高,乘客越少,拼车效率就会越低。而拼车价格和拼车效率主要受到拼车模型和计价方式的影响。
四. 拼车模型分析
笔者将拼车模型大致梳理为两类:静态拼车模型和动态拼车模型
静态拼车模型:指乘客发出拼车需求后,会先在一个“行程匹配池”里匹配拼车需求,当完成拼车匹配后,将订单发送给司机,司机按订单完成接送乘客的任务。在匹配不成功时,可以给到乘客决策的选择,是继续等待拼车还是优惠快车。
动态拼车模型:指乘客发出拼车需求后会将订单发送给司机,不论拼车需求是否匹配成功,司机都会接单,在乘客发布拼车需求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窗内,会动态匹配行程中顺路的新拼客。
两种拼车模式比较
因为静态拼车存在一个行程匹配的“匹配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乘客有足够的时间去匹配到其他乘客,使得之后的行车路线比较固定,拼客的乘车费用会比较低。由于“匹配时间”的存在,乘客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内等待行程匹配成功,否则无法完成拼车。在拼车效率低的时段或路段,静态拼车的缺点就会比较明显。
由于动态拼车是从乘客发布行程之后,不论是否拼到车,都会让司机接单。在行程发布后和到达目的时间之内,都属于动态匹配拼车环节,因此动态拼车对于用户来说乘车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在整个行程中存在拼不到新乘客,则拼车定价自然会比较高。
动态拼车相对于静态拼车,在司机接单效率上会比较高,但同时也具有拼车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相对较高的缺点。而价格正是影响拼车用户数量的重要因素。
五. 拼车计价方式
由于拼车用户很多是价格敏感型用户,价格的高低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拼车的决策。因此,在拼车计价中既要考虑乘客的价格心理预期又要保证司机能有更多的收益。
拼车计价方式有:1)单独行程百分比收费 2)一口价收费 3)合乘里程优惠收费
单独行程百分比收费:指根据每位拼客单独行程的快车价格来收取百分比费用,比如收取60%-70%(对于单独行程,平台可以根据路段拥堵情况,错峰时段等情况合理给出快车行程的价格)。这种收费方式在拼车只有一个拼客时,对司机和平台都会比较吃亏,风险性较高。
一口价收费:其实一口价是变相的单独行程百分比收费,因为它一般是收取90%-95%。这种收费方式降低了只有一位拼客时的风险,但是相对于快车,优惠并不明显(只有在产生较多候时费情况下,拼客才会觉得划算)。
合乘里程优惠收费:在拼客重合的路线中采取折扣计费。目前出租车合乘基本都是按这种方式收费。对于拼客来说会因绕路产生额外的费用,并且价格不确定性高(比如司机故意绕更多的路),计价方式对拼客并不友好。
在三种计价方式中,只有单独行程百分比收费是最有利于乘客的,它能使乘客拥有相对较低的打车费用。
六. 拼车策略
从拼车模型和计价方式的组合来考虑,会有很多种拼车方案。在不同的出行场景中,每一种方案都会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目前网约车平台大多采用的是<动态拼车+一口价>方案。这是一种利于司机和平台的策略方案,把风险性降低了,但是对于我们乘客来说,很多时候感觉不到这种拼车的优惠之处。很多场景下,用户感受不到优惠,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人都不愿选择拼车。
此外,由于一口价动态拼车,乘客并不会感到优惠,那么当一位拼客选择了一口价之后,他心理活动将会如何,他肯定是希望不要再有乘客上车,因为之后上来的乘客对自己都是负担而没有收益。拼客都想独占,并不想拼成功,这正是由于这种拼车方案带给拼客的心理预期。
但是,笔者认为采用<静态拼车模型+单独行程百分比收费>方案可以覆盖更多的出行场景和用户。当价格降低,拼车的用户数会得到上升,从而增加了拼成车的几率。这样拼车便不仅仅是在拥堵或打不到车的场景下会让乘客使用,在更多中短途场景中也会有更多人来使用。由于是静态拼车,拼成的订单则是路线已经规划好的了,整个行程会比较清晰,对司乘双方体验都会比较好。当然,拼成车对双方都比较受益,属于互利,这种情况下,用户是希望有人来拼车的。
由于拼车方案的组合策略会比较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思考下不同组合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七. 拼车体验
由于拼车与快车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拼车体验达到快车水平,用户便不会去使用快车。在拼车体验设计中,笔者认为存在有种“体验缺陷”(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一种“瑕疵品促销策略”,可以参考罗伯特·弗兰克所著《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这种体验缺陷包括必要的绕路,拼车需要在指定的地点按时上车等等。这种体验缺陷是能将不同层次消费人群进行剥离。当然,需在承认“体验缺陷”的基础上,对拼客的拼车体验来做优化。
1. 安全性
对于拼车来说,它更像是快车的一种延伸,而不同于顺风车。拼车相对来说,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因为当车上有不少于两名乘客时,大家之间反而有了相互监督的作用。当然哪怕只有0.1%的危险,也要去做1000%的努力。这既是责任与义务,也是良知。
由于拼车相对来说是更安全的乘车方式,那么需要在用户中树立起拼车的安全形象,减少用户拼车前的顾虑。
2. 绕路问题
拼车不可避免地存在绕路问题,绕路让乘客花费更多时间,对乘客是不好的体验,所以需要能对用户在心理上进行平衡和补偿。
用户在进行拼车出行时,可以根据车辆行驶里程数产生绿色能量。这样在绕路时,乘客也能有额外收获,算是一个小惊喜吧。绿色能量可以用来骑行单车,拼车毕竟是绿色出行,可以和共享单车关联起来,这样整个出行场景会更完善。
3. 站点拼车
作为拼车服务,应该塑造拼车文化氛围,而站点拼车便是其中一项,因此需要培养和建立乘客站点拼车的习惯。拼车用户都不会喜欢在接下一个拼客时找不到人或者需要等待拼客来乘车。在接下一个拼客时的等待时间是严重影响车里乘客体验的。而拼车站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让拼客行走到站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因为用户都是懒的,即使是500米也会有很多拼客不愿去走。因此在规范拼车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约束机制,以帮助乘客养成拼车习惯。例如,在拼车模型图中,让在站点发出拼车请求的用户可以优先匹配。
此外,拼车可以建立一套信用分体系,当拼客未按时乘车,拼单成功后取消订单,拼客被投诉等情况均扣除信用分。信用分的作用可以是,低于某分值进入拼车黑名单或者发放信用分优惠券(平台发放拼车优惠券时,乘以一个信用分系数,信用份越低得到的优惠越少)。当然信用分也可以通过鼓励乘客多乘车,收获拼车好评等获取,从而让用户多乘车。
当然,在体验优化上,还有很多小点可以考虑,比如记录拼客由于拼车省了多少钱,拼客在界面上的自我介绍来降低拼车的陌生感等等。
后记:也许随着消费的狂潮退去,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拼车来捂紧自己的钱包。也希望下次拼车不再尴尬地去询问陌生人,“帅哥/美女,拼个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