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因痴而贪,由贪生嗔。
何以因痴而贪?无明便是痴。不识自己本来面目,便是痴。无明,如人夜行,不见物,不见己。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
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色、声、香、味、触、法,从而形成的观念便是自我。有了我相,有了我执,然后就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了价值观—善恶、爱恨。人趋吉避凶,便是贪:本质是追求“自我”的利益最大化。
何以由贪生嗔?人有所求,就有求不得;心有攀缘,就有落空。大凡物不平则鸣,心有不平,悲愤顿生。贪而不得,矛盾激烈,嗔心炽盛。
人以生理需求和让自我快乐为根本出发点,通过眼,耳,舌,鼻,身来认识这个世界,形成自我,因此很容易沉迷于自我当中,形成"贪"。当个人的需求和现状产生矛盾的时候,形成个人的情绪。如果现状一直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自然而生。根据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负面情绪易引发攻击行为。此称为"嗔"。当认知出现问题,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全凭好恶,这就是愚"痴"。
贪,让我们强烈地希望事物按照自己预想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变化;嗔,让我们忧心忡忡、愤怒异常;痴,诱导我们把这种事处理得对人不对事。
解决之道:
一、佛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二、道
庄子: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
老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文子:
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三、儒
《礼记·大学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曾国藩: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