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是讲读书学不到的能力是行动的能力。
这本是知行合一、践行所学的常谈。
但是我突然意识到,把“行动”等同于“践行”是有问题的。
行动不仅仅只有“践行”,还可能是“探索”。
学习写作,可以上写作课。练习写作的模版、技巧和注意事项。践行提升写作能力的未来方向。
但是也可以像高尔基那样,冥思苦想怎么写出美妙的句子。
学习一门外语。可以系统学习语法和发音规则。分解要点强化训练 。也可以像母语学习者那样,基于情境、模仿重复。
两种行动的方式各有利弊。有些行动更适合多多学而后“践行”,有些则适合多一些直接探索。
当漫天的思想、课程和书籍来兜底现代人的知识焦虑时,人们会排斥“探索”式行动。但探索式行动有绝对不可替代的好处:它至少保留了当事人的一种精气神——忍耐不确定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说做就做的行动特质、运用直觉本能灵活因变的习惯、独立自主的人格。
我们无法给所有的情境和问题都找到指南。一味依赖地图会让人过分谨慎、亦步亦趋。很多时候,这种精气神是穿越迷雾的必需特质。
想一想那些多没有学习力的成功者,我们就知道这种探索特质多么重要。
但在意识到这个区别之前,我想到的“行动”,基本上就是指“践行”。
毫无疑问,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如果一直在“践行”,就不知道自己忽略了其他可能。就有了意识盲区。
一个人,学了一个精妙、系统、可信的理论。就可能忽略这个理论不太适洽的现象。他需要相信自己在走确保成功的正道。这样,也就给自己创造了意识盲区。直到另一个相悖的理论出现,来松动这种对理论的信仰。
所以,作为纠正,应该有这样一种思维来破除思维定势和意识盲区:假设所学的方法或理论是完全错的。它所指导的路径自然也是完全错的。那么,还有可能找到出路和解决问题吗?
假如学习的写作框架完全是错的,那还可能如何学习写作?比如仿写别人的文章,可以吗?
假如外语语法完全是错的,那还可以如何学习外语,靠熟练模仿和记忆可以吗?
这种极端假设,让我们有机会摆脱了既定路径,创想出截然不同的路径。
新路径往往不是对指导路径的反向纠正。
仿写文章不同于换一种写作框架。模仿记忆外语不同于换一套对的外语语法。
新路径往往是创造出一个新维度的路径。这正是跳出了思维定势的陷阱。
我把这种思维方法称作"反路径思维"。它探索其他纬度的路径。
每当我们学到一条路径、方法和理论时,我们都可以同时试着找其他纬度路径。双管齐下,让心智永远尝试摆脱单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