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人,号竟陵子、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擅长品茗,并将自己多年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积累的关于茶树种植、栽培、采摘、加工等若干资料,撰写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人类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唐开元二十三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至于为何陆羽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3岁之大而遗弃,这是陆羽身世的千古之谜。不过后来在他的自传中曾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也许这是被遗弃的原因。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起体肤”,相对于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世家名人不同的是,陆羽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成长录,没伞的孩子只能必须努力奔跑,他也有过迷茫,有过不知所措, 有过对未来的焦虑,那么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代茶圣的呢?
收养他的智积禅师爱喝茶,精于茶道,也善于品茶,有意栽培陆羽,除了让他学习佛法,平时也让他在身边煮茶奉水,但是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思想与佛理背离,受到年长者管束。等到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度。趁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在戏班期间被竟陵城的名臣李齐物赏识,收为门僚。还将陆羽宋送到火山门的邹老夫子门下授业7年。
7年后,陆羽学成下山。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陆羽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崇尚“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交游甚广。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
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既然谈到茶,就不能不提茶的故乡宜兴,宜兴紫砂器在中国茶文化与陶瓷历史的进程中博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
要知道,一切受欢迎的事物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1.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轻易,不费周章。
2. 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恰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3.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4. 紫砂陶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这也是“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紫砂质地优越,烧制成器,更多型美、线条材质色泽美,且实用性佳。拥美壶一把,约三五亲朋好友,享受清馨萦绕一室,幸福生活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