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涛!最近忙吗?”
“还好,反正上班就那样!你呢?快毕业了吧?”
这是我的大学同学韦力,我俩很默契的开启了吐槽模式。他吐槽糟糕的导师克扣学生的工资,我抱怨着重复的工作快把人变成了机器人了。打完电话后,忽然觉得我们的共同语言好像越来越少了。
刚开始我们彼此也并不熟悉,因为专升本的缘故,我们班基本上都是以大专的学校为一个个小圈子。不过也正是因为专升本的缘故,我们直接从大三开始,有考研想法的基本上都开始准备了。那时我俩都加入了考研大军。韦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腼腆安静,但是相处久了会发现,他是属于那种认定一个目标,即就是撞了南墙也会把墙撞倒,到达目的地的那种人。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俩双双落榜。我还好,因为自己一直是个什么状态心里有数,但韦力确实可惜,因为他的付出有目共睹,最终因为英语没过线,而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眼看就要毕业,工作还没着落,不能真的一毕业就失业吧!也许是缘分,我们俩最后找的公司距离大概也就步行十几分钟。我对找到的公司还算满意,工作之余可以找韦力时不时的可以聊聊天吹吹牛,时间一晃三个月就过去了。
那周末韦力约我一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要辞职,全职考研。我有点懵了,因为一毕业大家就自己挣钱自己花,不能再冲父母要钱了,但是我们现在才上班三个月,工资就那么一点点,全职考研那就意味着只出不进,而且考不上的话,那时就是往届生了,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也不好找了。而且这样父母也担心,这是家里的压力。我说这些你都想好了吗?他只回答:现在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这三个月其实他一直都没放弃考研,工作之余他还在看考研资料。他们的工作强度虽然比不上现在的996,也差不多了,这样的情况下仍在坚持考研,让我不免有些自惭形秽。不过这不就是我认识的那个韦力吗,后边就是少不了的一翻勉励。
在他考研的中途,我去他租在目标院校附近的小屋里看过,不足十平米没有空调的小房子里,除了难耐的燥热,剩下的就是一张只够翻身的床和满地的书。早上七点起床开始学英语政治,直到晚上十一二点上床。这种几近苦行僧式的生活他一过就是将近一年时间。最终结果我不用说,各位看官也已经知道了吧;是的,他考上了!读完研究生,又继续读博士,现在博士都快毕业了!看他最近的朋友圈,都是跟着导师出席这种全国性的专业会议或论坛,还担任主讲嘉宾。
这也许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吧!他最终得到了,而再反观我,更多的时候是自我麻痹的幻想一下,热度持续三两天,后边又回到原状继续着抱怨但又不改变的循环中。我们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正像有些人说的,我们的天花板是别人的起跑线,但是若我们不努力,天花板永远只能看到摸不到。生活是不公的,但是我们要努力让他变得公平!只要你努力,生活定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