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作为弟子,晚辈,年轻人。在家要知孝顺父母,恭敬长辈,在外要知尊敬长者,友爱同龄,言行谨慎而有信用,博爱大众,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应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文明程度,增加自己的见闻与知识。
【我的理解】
01
之所以说这是被玩坏的一章,错不在古人,而在今人。
《论语》里记载了此章,清代李毓秀夫子,依此章编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本意已表明的很清楚。李夫子旨在规范儿童行为举止,与古代的家规家训异曲同工,类似于现在的“行为守则”。此本是一番好意,于儿童亦大有裨益。
然传统文化,偏费多时,今有热心者,欲弘扬文化,希望借此提升国人道德认知,尤重儿童的教导。遂将《弟子规》提出,以此作为范本、依据,来教导儿童,亦规劝成人。此也无过。
然情况却愈演愈烈,过激者有将《弟子规》与儒学等同,与传统文化等同。变得不思进取,嘴上说弘扬文化,实则十多年时间,自己就学一本《弟子规》,反而不细心研读《论语》,更不懂《论语》。
又过分的将《弟子规》进行个人发挥,书中说了10分善,硬要引申出20分的善。俨然有《弟子规》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好似基督教的《圣经》一般,变得高高在上,有信《弟子规》得永生的流弊。女德班之流,就是此类人的“杰作”。
提倡孝道本意是好的,可非要当众给父母下跪,很多人接受不了。
且孝顺父母,本自天然,哪里需要当众作秀。孝顺父母本是极为开心之事,给父母洗脚自然是开开心心,又怎么非要感动的一塌糊涂,哭成一片?
孝顺父母把自己感动哭了?这不是荒谬吗!做本分事,何来感动一说?
提倡节俭本也无妨,可又要逼着人吃泔水桶里的食物,实在过激。
此种做法,并非虔诚,实则为迷信。
也正因如此,使得社会上一些人,反而对《弟子规》心生反感,更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定义为糟粕,对传统文化反感。如何是“文化”之过?实则是愚人之恶也。
02
《论语》,应是孔子与弟子,日常对答,重点是解惑与传道。如此,孔子所答所言,必要求中肯而非高深。
中肯者,对学生确实有帮助,能训导,亦能点拨。达到此目的,老师的职责也就尽到了。
若非要高深,就成了显摆。说者天上地下,听者云里雾里,那这一问一答还有什么意义。老师说的,学生听不懂,说了还有什么意义?
故而,读《论语》,只需结合我们自己平日的生活去揣摩就好。于平实处才见功夫,才见智慧。孔子,就是一位本本分分的老师,耐心的教学生。我们也就是学生,有迷惑了,才来找老师解答。
此章,可以看做是孔子对“弟子”的规范,此处的“弟子”,并不完全指自己的学生,也指“晚辈、年轻人”。亦可看做,是过来人给后进的一些忠告,避免我们走弯路。
故而此章说的全面,却也不够具体。
全面在于,此章包含了一个人,在家在外的准则,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对大众的态度,以及交友的选择。并也规劝我们要行而学,学而行。
但孝要孝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具体行为?言行谨慎应到什么程度,有何表现?有余力则学文,学又该学什么?又怎么判定自己是否有余力?孔子皆没有说。
为何?因为一说就错。
古话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意思是,孝顺之事,在于心而不在于行。若硬要强调行为,家境贫寒的人,怎么和家境富庶的人家比呢。
也可以说,孔子教的是态度,教的是原则。而具体行为,根据个人认知不同,当时情况不同,接受程度不同,一定有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把握,不应该由老师去教。
比如,子贡是孔子学生中特别富有的,若孔子过生日,子贡花重金购买一件礼物。而子路却是穷人,只在山上挖了一些野菜送给老师。能说子贡尊师,子路就不尊师吗?显然不能。
所以,孔子只告诉我,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学生有了这进修的方向,努力去做就好,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程度自然会愈来愈深。
又,学本无止境,今年是这样孝顺父母,明年可能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那继续在“孝”的方面精进。今日想来,这样说话是“谨慎”,明日一想,可能还是轻浮了,便知再进一步。
此为“磨练”的真义。
03
于今人,我想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句多分享一些。
古人有“学有三余”之说:夜为日之余,雨为晴之余,冬为岁之余。
因白天、晴天、春夏秋三个时段,古人多忙于农活,无暇学习。有志于学的人,必定是挤出时间学习。所以,常利用夜晚、雨天、冬季来学习。
每每想起此句,我都惭愧不已。
想来,我今日的学习条件,以胜古人万倍。晚上有灯,冬天有暖气。然却不能像古人一般,勤奋读书,以养精神,以充见识,以治愚笨。实在觉得自己懒惰的很。
古人要读书,家境不宽裕者,要靠借靠手抄,而自己很方便就能买到书。书的数量倒是多于古人,却不如古人学的用心,学的扎实。古人读一本书,常要读懂读透读烂,而自己却常常以为多读了几本书,便洋洋自得。实在是学在表,空废了时间和精力。
自己又常抵不住诱惑,玩手机看电视,本有宽裕的时间读书,也变得不宽裕,也实在没有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又,古人读书,多在穷理尽性,多在反观内省。多将所学转为自己的行为,以克自己的不足。我却停留于知识,常于他人不懂而我却知晓处,沾沾自喜。
常想起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句,虽有不足,亦当奋力行之。
必将学与行,同步并进,既不落入只学不行,纸上谈兵。也不落入行而不学,野蛮粗鄙之流。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