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 戴博德
一本看似童话故事的书,通过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从中看到自己,看到成长。
本书重点解读了人的三种心理状态:
❣️父母状态/挑剔型父母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会用语言或行为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常常爱批评别人或自己,愤怒且严厉。我们表现的就像是他们的翻版!
这是因为自我们出生起,父母在养育我们的同时,也把其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我们。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 成人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会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可以做到理性而合理的行事。
❣️儿童状态/适应型儿童状态
从出生时,我们便拥有了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自然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压制(无意识的,并非故意)或客观环境的影响,我们学会了适应。对于各种情绪的抒发,也相应的变化、隐藏或扭曲。
比如表达愤怒,比较强烈的表现形式是撒泼、怄气和任性,而退缩的表现形式则是郁闷、拖延和厌烦。
三种状态也在成年后由四种人生态度表现出来: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其中“我不好,你好”代表典型的悲伤儿童状态,有非常的低自尊表现,通常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够友好,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总是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觉得自己弱小、无助。
而“我好,你不好”则是挑剔的父母状态,总是对别人评头论足,站在权力或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为什么让他失望。
❣️ 值得注意的是,hu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并建构出一个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的世界。或者说,我们的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写在文章的最后:
心理状态一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父母,都不可能持续保持一种状态不变,更多的时候是多种状态的叠加。学习心理知识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而非用来攻击他人,特别是自己的父母!
这本书有诸多标签:
✅多位国内心理咨询大咖推荐
✅2小时内可读完
✅零基础、无压力的心理入门书️
✅超硬核 超治愈
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买来一读。
❤️我是小何姐,我们下次见!❤️